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象"是艺术形象吗?如果是,那么它就是构成一切艺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和因素,也是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更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但是,不同的艺术种类,其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象",书法艺术的"象",是抽象之"象"。它的"象",包括了一般现象之"象"、作者意象之"象"和艺术法象之"象"。所以,"象"不等于艺术形象,但它包含艺术形象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象刑与五刑     
象 刑 与 五 刑 都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刑 罚 制 度 。 五 刑 是 指 四 种 肉 刑 与 死 刑 , 即墨 、劓 、膑 、宫 、大 辟 五 种 刑 罚 ; 象 刑 是 以“画 衣 冠 异 章 服”的 办 法 来 模 仿 、效 法 五刑 的 一 种 惩 罚 方 式 。 五 刑 行 于 阶 级 社 会 , 而 象 刑 则 行 于 原 始 社 会 末 期 的 尧 舜 时代 。《尚 书·尧 典》和《皋 陶 谟》中 的 五 刑 实 际 上 是 指 象 刑  相似文献   

3.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超载超限是道路交通中的一种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但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治超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应借鉴域外治超的经验,考虑将超限超载入刑,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超限超载入刑的路径选择方面,应列为"危险驾驶罪"的一种情形。并且针对当前"双超"难以治理的现状,在犯罪类型上考虑设立为抽象危险犯更为适宜。尤为重要的是,在超限超载入刑的同时,还需完善其他配套措施,以充分发挥入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意义"之间是否具有理据性,语言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当前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分歧就是这一争论的延续,两派分歧的实质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否具有非任意性以及非任意性是否应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的同时,不否定非任意性的存在。象似派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主要是象似性。由于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理论所强调的层面不同,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动态性特征,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去回答"哪一方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象形在中国先秦史尤其是中国刑法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用民族学、考古学等材料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中国与外国相对照地论述象刑就是以“画衣冠异章服”为形式,以“耻辱其形象”为目的,以不戕害罪人肢体为特点的一种象征性惩罚,象刑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7.
邵晓林 《文教资料》2014,(27):54-55
老子的道包容天地,是万物之始、之母,它神秘、神妙、妙不可言。本文从"恍惚"入手,以说明"恍惚"是对道存在状态的描述。其中的"有物有象"乃是道"恍惚"状态的推演之物,它们同样处于不断地流变之中。通过对"象"的溯源,得到道并非是超越时空的本体的结论。道是语言内部的一个永远无法圆满的漏洞,而反来说"恍惚"是对它最合适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5,(5):57-62
象刑是出现于唐虞前后的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基于对中国古代相关史料记载的整理和分析,综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考古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象刑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究,破除了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实的观点,加深了关于象刑内容、来源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刑罚发展日趋轻缓化、社会化的今天,学界对管制刑存废这个问题仍旧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管制刑绝对的"存"与"废"都有失其合理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管制刑曾经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管制刑作为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物,其积极意义正在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而愈益模糊。伴随着行刑社会化的刑罚发展潮流,管制刑亦应理性地融入时代洪流,借鉴社会服务刑,对自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辩名析理”是冯友兰解读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其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冯友兰认为郭象的“辩名析理”的方法具有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此与郭象本人的思想相对照存在疑问。冯友兰本人在对郭象思想的解读中较为重视“辩名析理”方法的运用,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又具有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70年代,我国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至深,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达到高潮。在这种影响之下,文学创作陷入了整体“失语”的状态,真正能代表该时期文学水平的却是长久以来被埋藏在“地下”的“潜在写作”。通过对“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的疏理,明确了黄翔6、70年代的诗歌创作在“潜在写作”中的地位及在文学研究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认为制约介词“向”和“往”在语言中不同表现的深层机常3是它们各自形成的意象图式不同:“向”形成的是目标指向图式.具有行进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往”形成的是空间定位图式,具有确定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向”和“往”多方面的区别:共现的介词宾语不同;参与表达位移事件时,对动词的限制和表达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能力不同;由于语域不同而激活的事件场景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6.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极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之一。通过对已有观点的辩驳、对相关历史材料和原书文本的分析,发现《型世言》的成书时间当在崇祯四年(1631)至崇祯六年(1633)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新诗都注重意象的运用,中国新诗也常常借用古典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思。新诗中古典意象的运用遵循古诗的审美原则,然而在意象的内涵、作用以及用法上却又与古诗的意象有所不同。新诗中的古典意象与古诗中的意象相比,不重视固定意义而重视彼此间的联系,不追求“立象以尽意”而追求“具体化的感觉”,不从“兴象”中显现“隐”的含义而用词语对意象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8.
唯识学把科学知识归为“不相应行法”,认为其有“遍计所执性”,是一种执著,需破除,但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没必要的。其实,科学知识在佛教自身理论系统中就立足之地和存在价值,是佛教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学中的“菩萨道”思想、“三身”思想、天台宗的圆融观更是保证了科学知识一类的俗谛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9.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受到学者重视,但对有关兴的许多问题至今争论未休。兴本是一种歌词文体特征,将其还原到古今歌词创作的实践中加以考察,会解决很多争论问题。歌词的基本结构是呼应,而兴是呼的一种方式,呼的目的是召唤歌词下文作出应和。既然兴是呼唤后文,其位置必定在歌词开首,它可以“谐音”、“写景”、“点曲”等各种理由出现,不必与“比”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