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自其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传世的山水画中,无不以“远”见长,北宋中期郭熙总结为“三远”。本篇首先介绍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并分析“三远”的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中国绘画的透视问题,北宋画家郭熙提出比较完善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一直影响至今.今人把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谓为"散点透视"或"运动透视";现代派艺术家们又称之为"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 (即西洋画中的三度空间加上"时间空间").当代美术史学家王伯敏先生则在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步步观".他认为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4.
宋代建立了画院制,并以宫廷画为正宗主流.其代表人物,北宋有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米芾、米友仁、崔白及徽宗赵佶等诸多名家,南宋则有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画坛巨擘. 李唐,无疑是其中不可小觑的一颗巨星.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山水画自东晋到南北朝脱离人物画的附庸而取得独立地位后,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这几百年间,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上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从南朝的王微、宗炳,唐代的张璪,到五代的荆浩,都对山水画理论作过有益的探索,可谓代不乏人。而到了北宋后期的郭熙,在总结前人和自己亲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高峰,并且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理论和思想集中地反映在后来由他的儿子郭思替他整理的著作《林泉高致》  相似文献   

6.
北宋的统一及长期积累的人文条件,使五代形成的山水画兴盛势头得以大规模的继续殿开。从山水艺术审美精神的理论总结到风格纷呈而又多资多彩的绘画技巧,从流派的发展到自成一家的大家数量,都是前所未有而后亦不逮的。本成、范宽、郭熙、米蒂、王希孟等堪称脱颖而出的北宋山水画坛的巨擘。  相似文献   

7.
正黄秋园所绘名家画松法,既有北宋郭熙画法,也有南宋李唐、刘松年和马远画法,还有元代王蒙画法及明代吴伟、唐寅画法。在山水画中,松树为较难绘制的树种。因松树长得伟岸高洁、坚韧挺拔,故深受文人画家的青睐与追捧,也成为画家们常绘的重要题材。上图黄秋园所绘郭熙画松法绘二株虬松,并有一土坡。枝干交叉自然挺拔,松枝出枝劲挺有力,松针浓淡适宜,力显郭熙画松之神韵。  相似文献   

8.
北宋郭熙在论山水之美时,曾谈到两种审美观照心理,一是可行可望,一是可居可游。这涉及到审美愉悦的两种境界,可行可望是耳目之娱、视听之乐,它虽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但总是局外人的目光,显得不那么纯粹。而可居可游是在发现人与大自然根本亲和后所获得的一种会心的愉悦,它不是局外人,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心为之动,身与之适。在《林泉高致》中,郭熙还谈到另外一种愉  相似文献   

9.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10.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由北宋郭思编纂的《林泉高致》记录其父郭熙之言,首论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三远法"的提出在当时传统绘画技法风靡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一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张仕军 《成才之路》2010,(11):85-85
郭熙(约1020~约1100年),字淳夫,北宋河阳(今河南温县)人,世称"郭河阳"。他出生在一个家庭贫寒的普通百姓之家,自幼酷爱绘画,凭着自己在绘画上的天赋与勤奋学习,虽然没有名师指导,成年后已经名满乡里。《林泉高致集·序》记载: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平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相似文献   

13.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  相似文献   

14.
正名家画树法中国历代名画家画树的方法各有不同。这里所例举的黄秋园名家画树法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名家画树的不同方法,二是名家画松树的不同方法。名家画树法,既有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树法,也有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的画树法,还有南宋李唐、夏圭的画树法。  相似文献   

15.
一座山,一条河,去过一次就懂得了吗?看山游水,四时不同,所蕴涵的寓意不同,你所感受到的情致自然也不同。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有一说法,叫做"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春天山间有烟云,烟云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9.
邓华 《考试周刊》2011,(22):28-29
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北宋郭熙承袭李成画风,以寒林树石为主题,以笔触曲折硬挺为特色。所画松树多虬曲、松针细小如攒针,用笔精道,为世人所称道。《早春图》可谓是他得意之作。作者以富有层次的墨色和柔和的卷云皴塑造了严冬过后,万物复苏、暮霭蒸腾的自然景象。这幅画作历来为画家所喜爱,文章拟将对此幅经典画作进行解析,探求其间的隐性画理,试图给我们学习中国传统山水打开一扇清晰明了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