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认为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赵树理现象”研究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翻译这一再创造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再现原著的风格和内容,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语言形式上有所改动和添加,这种改动和添加是形式上的"叛逆"却是意义上的"忠实",是为着最大意义地实现诗歌这一典型的文学形式的"音美、意美、形美".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的编辑道路与他的人生道路是同步的,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他走过的编辑道路即是证明.他参与主编的《诗镌》,倡导了中国新诗形式的运动;他主编的《语言与文学》,弘扬了中国的学术,特别是他晚年担任《民主周刊》的社长,喊出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争取自由的时代呼声.闻一多在诗歌创作、学术研究与民主斗争的同时,对中国的编辑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民主诗人。他的诗歌热情地讴歌民主和自由,充分地表现了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惠特曼的民主精神,突出的表现在他废奴立场上。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他始终站在自由劳动制度一边,积极参加废奴运动,运用诗歌这一武器  相似文献   

7.
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诗人 ,也是创作量最高的诗人。在文学史上对他评价各有侧重 ,甚至观点对立。钱钟书先生对陆游给予了全面、公正的评价 ,既高度赞扬了陆游的文学成绩 ,也指出了他创作中的不足 ,有拨乱反正之功  相似文献   

8.
刘铁峰 《娄底师专学报》2007,(2):105-108,13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被贬谪的大诗人,他将自己无辜被贬的委屈、对楚国的眷恋、对楚王的忠诚与怅怨、对奸佞之人的讥讽鞭挞、对自己贬谪生活中的孤独痛苦等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中且借文学创作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怨”传统,并对后世贬谪者的人生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推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的不多,仅20余首,但这些诗歌如同一面广角镜,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全景社会,所表达的社会内涵非常丰富,特别是其中忧国忧民的人文思想,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熊辉 《涪陵师专学报》2013,(5):91-94,140
邹绛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文学翻译活动始于抗战时期,但学界对他翻译成就和翻译思想的研究极为稀少。邹绛先生一直坚持现代格律诗创作和研究,这使他十分重视诗歌翻译活动中的译诗形式,认为理想的翻译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结合;同时,邹绛先生站在儿童文学翻译的立场上重视文学翻译的教育和鼓舞功用。但时代语境和对外交流的障碍等因素也给邹绛的翻译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不过这不能掩盖其富有建设性意义的翻译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新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192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以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造与诗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中国新文学看成是新文化的生命之流,并运用“视界融合”的阐释学观点,从本体特征、阐释形态与当下语境对新文学的生命系统进行了动态考察。论文认为,由于生命观具有本源性、容涵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因而便于克服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多元共生、交融开放的视野。文章对新世纪到来前后几年间新文学研究的多种观点和建构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作为生命系统的建构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学以近代西方异质文化的侵入为契机,开始了新的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此,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三个相对完整的创作高潮,即1919年至1942年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42年至1976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76年至1995年的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三次创作高潮,经由分化而独立,由独立而强化,由强化而断裂,再由断裂而强化,体现着作品质体文本求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灵修文学以浓郁的激情、深邃的哲理和诗意的言说,描绘出人神遇合之境的奇异和美妙,其人神灵交的言说为中国抒情诗提供了一种新的言说方式,是中国抒情诗的新鲜血液。中国灵修文学作家以一种来自于内心的赞美,于世俗生活中发现馨香的灵性之花,这正是对当下充满厌倦、庸俗甚至是恶感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纠偏。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一步步接近新诗的核心问题,成为新诗研究中不论视野还是方法都具典型性的代表。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胡适诗作研究、诗论研究、及两者在新旧诗演变中和处于新诗史源头的研究。这些研究逐渐超越胡适诗作诗论的范围,站在自赎的角度探讨新诗日趋不堪的境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