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概况】《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镌刻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相似文献   

3.
<正>《怀仁集字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672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碑文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集王"一格,首推《怀仁集字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摹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  相似文献   

4.
正王行满书《圣教序》,全称《王行满书圣教序并记》,又名《招提寺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王行满书,沈道元刻于河南偃师县招提寺。唐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五日刻。在河南偃师县,清乾隆二十五年移县学。楷书,28行,行56字。额篆书,两行共8字,阳文。碑上半部多漫漶,下半尚清晰。此碑书法易方为圆,渐归自然,当在韩仲良碑》之上。有明拓本,第2行首载字上,"覆"字完好,2行穷其下,"数、然"完好。拓本较近少损60余字,陈本北京市文管会。王行满《周护碑》,唐显庆  相似文献   

5.
(二)王羲之行书刻本王羲之的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其后唐代诸帝亦都好王字,于是集字刻石之风盘极一时。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刻的《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开元九年刻  相似文献   

6.
我爱通临     
近几年,我在选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通临。先后通临了《九成宫醴泉铭》、《张黑女墓志铭》、《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兰亭序》和《金农漆书》等全帖。通临使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行书《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而非王羲之亲自所书。怀仁集王字确实是形神兼得,《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临习《圣教序》要掌握行书的几个基本特征:藏露结合,中侧并用;省减点画,书写快速;牵丝映带,连贯流畅;方圆兼得,静动自然;改组结体,笔顺自由。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成绩卓然而立碑表功,由怀仁和尚以王羲之众多书迹中集字而成的经典作品。其特点是结构多变、动静结合,用笔方圆互用,正侧兼施。特别是字数多,达1900余字,且字字精妙为学书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一通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王春南先生更撰文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的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  相似文献   

10.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求法十七年后返回长安,带回三藏要文657部.玄奘受命居弘法寺译经,历时三年.汇集后,唐太宗亲自为之撰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成文,历时二十四年,刻成碑文.此碑文拓本,即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  相似文献   

11.
<正>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相似文献   

12.
认识老年书法教学的特殊性,是做好老年书法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使老年人更好地学习书法,我以自身几十年学书体会,自编教材《怎样临习王羲之兰亭序》、《怎样学隶书》、《怎样临习集王书圣教序》等。按  相似文献   

13.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兰亭序》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被推崇,有其时代背景及原因。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在东晋之后,被各朝代推崇为"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的"四贤"。但是,东晋、南北朝、隋朝都为"四贤"中谁是第一争论不休。至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一锤定音,认为王羲之第一,并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似文献   

15.
行书的学习建议从王羲之入手。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学习行书,可以学习王羲之的小草作品《十七帖》,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有篆籀气",著名的有《祭侄稿》《湖州帖》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临帖的方法:对临;背临;意临。  相似文献   

16.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17.
浯溪,在唐永州祁阳县(县治在今湖南省祁阳县东南)南五里,因元结(719—772)而得名。元结《浯溪铭》序云:“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也,为自爱之故,命日‘语溪’,铭于溪口。”(《元次山集》卷六)而浯溪之引起宋人的普遍关注,则由于语溪磨崖碑,王阮《题淡岩》诗乃谓“浯溪已借元碑显”。  相似文献   

18.
正字法即结字之法,它以协调、自然、多变为根本要求,以疏密、错落、穿插、收放、开合等等为基本法则。《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无处不包含着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既灵活多变,又合乎法则,是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之一。又因其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字法的学习要点,供大家在临习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岳安天元圣帝碑》全称《北岳安天元圣帝碑铭并序》,现藏于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内。碑文由翰林学士陈彭年撰文,记述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九年,封北岳为安天元圣帝,并在北岳庙举行了盛大的典礼。书丹者为翰林待诏邢守元,书作取法自王羲之行书,以《集王圣教序》碑为主。该碑书法用笔细腻刚健,灵动多姿;结体匀称自然,行文流畅;章法上气息贯通,可见书丹者深得王羲之行书精髓。《北岳安天元圣帝碑》上溯唐代,下启元明,是对“二王”行书的继承和发展。它对宋代行书影响较大,对燕赵书法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 《兰亭序帖》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所写的一篇序文,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学术界一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确曾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被奉为“书圣”,而《兰亭序帖》又被推为“法帖第一”。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的真迹。就是王羲之书的其他一些书帖,如快雪时晴贴、平安帖、丧乱帖等书陪帖的真迹,也没有人见到过。《兰亭序帖》传世本种类颇多,但都不外乎是摹本、临本、钩填本、石刻本,各本并列比较,又都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在我国书法史上已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