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20多篇,别说省里,就连市里的新闻单位也没沾上边. 这几年,我们二矿宣传科重视通讯员的学习提高,连年订《新闻爱好者》,发给通讯员学习.宣传科定期办培训班,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发稿数也逐步增多,许多人初步掌握写稿要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始是宋文吉给我一本《新闻爱好者》,并告诉我,从这本书上能学到写稿方法.从那以后,我认真阅读,反复练习,慢慢入了门.我越写越有味,越写思路越开阔,矿广播站经常用我的稿子,局和市以上新闻单位也发表了我的作品,还两  相似文献   

2.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3.
去年元月开始,滑县上官镇广播站开办的“本镇新闻”、“农村生活”、“青年园地”等自办节目,成了初学写稿通讯员的“练兵基地”。女青年巫友敏,原来投寄新闻单位几十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她的写稿热情冷却了大半。镇广播  相似文献   

4.
我从六十年代开始结合工作为新闻单位写稿,迄今已二十多年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写稿的劲头更足,每年发稿量一般在一百篇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党报、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有人问我:“你过去当秘书有时间写稿,担任党委书记以后,哪有时间写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没有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6.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写稿.虽然还是个小学生,但已不再是“小孩打醋,直来直去”.也就是说,我初步学会了“拣”新闻。我没有机会学习较多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开始写稿时,碰到过许多困难。首先就是不会采访。有时,找到当事人,象审讯似的,我问一句,  相似文献   

8.
我做了多年宣传工作,写稿却是从1986年开始的。“格子”刚“爬”上不久,竟着了“迷”。本来,搞新闻报道属我业务范围内的事,上班写稿无可非议,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办公条件的限制,我不得不把90%以上的稿子放在业余时间来写。常常是写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仍然照常上  相似文献   

9.
“奖品”     
考入军校后,我主动加入了队里的新闻写作兴趣小组,写稿的热情很高。年底新闻报道工作总结时,宣传科为鼓励我给我评了“优秀奖”,奖品是用红纸包着的一个大信封,上面写着2003年《军事记者》杂志一套。以前,我只是在图书馆偶尔见到过这个杂志,对它的内容并不太熟悉,心想奖这一套杂志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我拿到第一期后,就改变了这种认识。杂志中的“采编感悟”、“通讯员园地”、“新闻讲台”、“刊中报”等栏目让我耳目一新,捧着它就像在漆黑的迷官里徘徊许久后看到了一线曙光,它让我了解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方法技巧。一些报道员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94年7月开始写稿,至今已有百余篇稿件被各级报刊台采用.我初写稿时,总以为稿写得越多,刊登的就越多.于是,几  相似文献   

11.
《新闻爱好者》刊登的“新闻知识百题问答”我感到很好。虽然我从1950年开始学写稿,至今40年,但是对新闻知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特别是缺乏理论学习。有些问题只是从报刊上学习一些片断,在开会时听领导讲一些写稿知识,听先进的同志介绍一些写稿的经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在南京市广播电台当了几年记者,这一年半,又到省台作了编辑,很有一点感受。虽说都是同文字打交道,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我写稿,别人改;今者是别人写稿我来改。凭心而论,我喜欢干前者的活,尽管也要“绞尽脑汁”想点子,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但毕竟“省心”,是好是差,往  相似文献   

13.
我屈指一算,写稿已有17载。17年来,1995年创造了我写稿史上的辉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稿8篇,在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等全国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稿件125篇,被安康铁路公安处党委报请三等功。总结我的经验之一即只是因为“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热爱写稿这件苦差事,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开始热爱写稿,到后来的上瘾,直至现在一天不写稿就心慌,我始终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写稿,使这一艰苦的差事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坚持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失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写稿,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我的自豪和骄傲,但更应该是我的起点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从去年至今写稿110篇,被采用97篇;去年分别被《中国石油报》、《胜利报》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评为模范通讯员。同行们说我很幸运,是块料;厂宣传科请我去介绍写作经验。其实,我搞报道只有一年半,当初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感到基层活动范围太小,没什么可写的,或稿件写好后,匆匆地投寄,结果是一去无音。后来,我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注意做到脑勤、手勤、嘴勤。稿件开始见报了。我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16.
初学写稿的同志,往往缺乏毅力,写上三、五篇,数十篇不见报,就打“退鼓堂”. 写稿,同其它事业一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同志开始写稿,几篇就见报,而有的则可能写上几十篇乃至几百篇。这里有个基础和经验问题,这些是在平时学习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基础差,经验少,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来弥补。初学者首先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连大作家们也  相似文献   

17.
我为党报写稿,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10多年来,刊用的稿件大约在400多篇以上。 俗话说:10年磨一剑。回顾十多年来我为党报写稿的实践,我确实有好多体会,好多酸甜苦辣,要而言之,有以下几方面: 要有认真的态度。为党报写稿,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有认真的态度。有了认真的态度,才会把写稿当作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当成“负担”;才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不是应付“差事”。十多年来,我的工作岗位经历了好多次变化,包括从机关到基层的变化,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的变化,从部队到地方的变化等。由于我认识到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每个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矿务局一贯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各矿、处的宣传科都有通讯专干或兼搞通讯工作的人,他们定期培训并具体帮助通讯员写稿。在培训中,以  相似文献   

19.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从1985年12月开始学写新闻报道的,一年来,我已在报刊、电台上稿118篇,没有一篇失实报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平时在写稿中始终保持“五个冷静”,牢记“两个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