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语是指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语言。它不仅在语音上有其独特特点,在词汇、语法上也别具特色。文章从“圪”字的构词方式出发,分析了“圪”头词中“圪”的性质。且在基础上,讨论了晋语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2.
郏县方言表音字"圪"与词根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类型的圪头词。本文先简介郏县方言"圪"的使用情况,再通过对郏县晋语两方言"圪"用法的比较,考察两者异同,并探究郏方言圪与晋语圪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艳平 《现代语文》2009,(10):89-91
具有丰富的圪头词是晋语方言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历来备受晋语研究者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晋语圪头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归纳为读音和用字、性质鉴定、结构类型等七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相似文献   

5.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6.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稍微”的意思。文章试图通过对“圪”头“小”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研究,从而深入探求“圪”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相似文献   

8.
山西方言中“圪”头词具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其词型结构、语音流变、用字考究都有过研究成果.长子方言中的“圪”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对此,文章认为长子方言中“圪”从形态上来讲是一个构词前缀,从语义上来讲表示小称意义,但是语义逐渐脱落,变得模糊,进一步虚化,出现了新的构词形式来表达原先的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9.
乔全生在《晋方言语法研究》中指出晋语的形态构词方式多样,其中附加式构词中对"日"作为晋语特色前缀进行了描写。"日"缀词是晋语区极具特色的词缀之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晋语方言词。本文通过对沁水"日"缀词的语源、语义、特点(构词形式、与圪混用),语用演变这几方面的研究,认为"日"本身无贬义,被同音替代为"入",带有贬义色彩;在沁水方言中"日A"式是"日"缀词的主要形式;"日"缀词具有贬义色彩,能够与"圪"混用,运用范围缩小,其演变使用情况多用于情绪表达,语用上用于情绪纾解。  相似文献   

10.
文水方言中的“圪”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字,“圪”字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对文水方言中的“圪”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字的读音、意义、本字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圪”的形式、性质、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圪"[k?]字。"圪"与其它语素相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圪头词中"圪"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分音词是阳城方言中的一大特色。以阳城方言中西南乡话的城关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分音词的语音特点,发现其第二个音节都以[l]作声母,所以阳城方言的分音词即“嵌l词”。再者,对分音词与“圪”头词进行比较,对阳城方言分音词的发展作简要探究,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晋语并州片分音词(尤其是在生活中常用的,进入当地普通话系统的词)的整理研究,探讨、推导出分音词中所包含的一些语言文化信息。以词性为主要依据,将晋语分音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并将通过分析得出方言中该类现象的判断依据、与圪头词的比较、对古音的保留的意义,以及分音词和反切注音法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阳城方言属于晋语区山西晋东南方言中的一个地点方言,同普通话相比,阳城方言有不少自己的特色,文章试图对阳城方言中一个极为活跃的语言成分"圪"进行描写和研究,以期说明阳城方言中"圪"的特点."圪"是个入声字,基本用法是作词头或词嵌;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相似文献   

15.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16.
夏县话里“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县位于山西南部,南接平陆,西邻运城,北连闻喜和垣曲,东南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相望。行政区划归运城行署管辖,方言上为非晋语的中原官话系统,属解州小片。本文所说的夏县话,指的是夏县城关话。夏县话中的“圪”[k(?)~(31)],基本用法是作词头或词嵌,能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等。“圪”本身并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仅仅起表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灵寿县位于晋语方言与冀鲁官话的过渡地带,灵寿方言体现出晋语过渡性特征。分音词是晋语最重要、最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文章从调查灵寿方言分音词入手,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方言调查点,考察灵寿方言分音词从晋语到官话过渡区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对陕西方言的“爹”字在亲属称谓里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实地调查以及读时彦著述所获取的陕西方言对“爹”字的两种主要读音[ta]类和[tiε]类来列举语料.如陕北晋语“爹[ta]”字用来指父亲时读作阴平,关中方言区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达”,陕南方言区较普遍地把父亲或伯父叫做“达”;宝鸡一带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爹”,陕南洋县等处也把父亲叫做“爹”.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对于父亲的叫法与山西及甘肃东部方言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陕南以至于秦巴山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复杂性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20.
穆芳芳 《文教资料》2012,(27):110-111
"圪"头词是很具有晋语区地方特色的词汇,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来源、用字、结构类型、性质以及意义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