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继超 《师道》2004,(8):42-42
如果您的孩子因为某门功课导致学习情绪低落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举例来说,让他尽量学习拿手的科目。不管任何人,对自己所喜爱的或拿手的事,就算他人不要求,自己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这个方法就是为了让孩子产生想用功读书的“念头”。当孩子已逐渐产生兴趣后,再让孩子接触原本造成他情绪低落的科目,孩子由拿手科目  相似文献   

2.
张运群 《海南教育》2009,(12):29-29
如果您的孩子因为某门功课导致学习情绪低落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举例来说。让他尽量学习拿手的科目。不管任何人.对自己所喜爱的或拿手的事.就算他人不要求。自己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这个方法就是为了让孩子产生想用功读书的“念头”.当孩子已逐渐产生兴趣后.再让孩子接触原本造成他情绪低落的科目.孩子由拿手科目所产生的原动力。就会发生推动作用。如此一来.原本不想读的科目。会由于此种推动力.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新课文,编者将它放在第五单元“想象和联想”主题中。我以为,如果将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就相对削弱了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因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作品。我国著名的童话诗人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盲孩子在他的影子的帮助下寻找到光明的故事,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启发我们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盲孩子和影子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帮助他人最终也会获得幸福。因此我确定了“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2009,(4):10-13
孩子因为身心发展阶段不同,所以想法与大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您会不会“以大人之心度小孩之腹”而误解您的孩子?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5.
有的父母喜欢埋怨自己的孩子,责怪声不断,总之一句话:“这孩子不行!”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自信,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就会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因为自己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已经丧失殆尽,所以害怕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孩子看见他人获得成功便会乏味地说:“那种事真没有意思!”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就常常会和自卑的人混迹,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地希望拥有能同病相怜的伙伴。有的孩子则相反,不会去指责他人,但情绪更低落,内心里充…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之友》2014,(1):33-35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那些家长以粗暴的方式教养孩子时,爱的温暖、家的温馨也就离开了孩子,留给孩子的就会是粗暴处理问题的方法经验,攻击他人也就慢慢地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实施攻击他人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有效制止而采取默然认可的态度。或者孩子打完架后,若赢了,则夸奖孩子好样的;若输了,则教育孩子“要先下手为强”“要厉害点”等,都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要避免学生攻击行为问题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就必须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甚至干预。  相似文献   

7.
假日里,给孩子讲故事,因不满意《龟兔赛跑》中乌龟的侥幸取胜,我让兔子成了胜利者。哪知,孩子却大叫错了,并且拿来他的小人书对质,不依不饶地非让我按《龟兔赛跑》的原故事再讲一遍不可。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龟兔赛跑》兔子“一定”输,这则童话故事,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似乎已经成为“盖棺定论”。为什么要把一个偶然的结果当作永久性的,甚至是不可更改的结论呢?因为这是书上说的。这里面,思维定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孩子。而一个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会淡化甚至泯灭创新意识,因为他会“自觉地”…  相似文献   

8.
我,一个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老师,也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当看到《为了孩子》这本书后,情不自禁地心动了。欣欣然翻开书,当我看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的清洁》时,我的心不禁柔软起来。所谓保持“水源的清洁”,是说通过细微周到的教育,使人一开始就思想纯正,不沾染不良习惯,以保证今后的健康成长。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有关怎样教育孩子方面的书吗?什么是教师的工作?他说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他反对把教育工作变成空洞的说教“,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  相似文献   

9.
孩子刚上学的那段时间的确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也能够及时给他帮助,这会让父母安心很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教会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尤其是一些和老师无关的事情更不要总是去打扰老师,因为老师毕竟面对的是很多学生。您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老师很忙,一些和老师没有关系的事情就不要找老师了。另外,您可以给孩子讲解几种必须告诉老师的情形,如上课的时候不舒服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了等等。您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演示一下,让孩子做老师,而您做学生,然后您可以把所有琐碎的事情都告诉孩子,不停地去“打扰”他,让他感…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个标题您可能会说“学说话,那是小小孩的任务,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说过的话都快流成河了,还要学说话”。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能说话确实不是成年后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并不一定说话的方式就没有问题。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与他人的交流可能没问题,但是他们需要学习谈判的技巧;做服务行业的人天生不会笑的也不多,但是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微笑;当您有了孩子,如何与他们说话,如何准确表达您的想法让孩子理解是需要学习的。首先不要过多地斥责孩子。《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直接》的作者洪鸿说:“语言是用来表达…  相似文献   

11.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的。布鲁克斯的“细读法”有助于读者明白波特的无声世界为何有声有色,无语人物又为何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2.
张薇  王苒 《父母必读》2023,(10):74-75
<正>很多幼儿园老师在毕业季都会收到来自孩子的感谢,去年,我作为大班老师收到了孩子们《感恩的心》这首歌的合唱。大班的渡渡唱完跑过来对我说:“谢谢您,张老师,我很喜欢您,我毕业了您还爱我吗?”我抱着他,对他说:“爱你呀,张老师会一直爱着渡渡。”渡渡也大声地回应我:“我也爱张老师。”要知道渡渡可是个调皮鬼,能收到他的喜爱,真是让我倍感欣慰呀!  相似文献   

13.
我没有见过高峰。知道他,也是因为《现代教育导报》上有关他的几篇章。我由此对他及他的“幸福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阅读了他的作《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有一种遇上知音的幸福感——因为,多年来,我也是在探索着如何“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每日电讯》2006年7月4日萨乌尔已经40多岁,性格懦弱,不善交际,碌碌无为。“他为什么会这样?”萨乌尔的父亲悔恨地说,“因为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品学兼优,永远是个完美的人。”萨乌尔的父亲事后回顾发现,他过高的要求让儿子失去自信心,缺乏安全感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看来,一个孩子人生的最大不幸莫过于幼年丧母,但鲁迅先生在给一位丧妻的朋友的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由此我想到了孩子,幼稚的孩子是软弱的,而丧失了母亲却往往更有利于他成长为一个强者”。粗读起来这似乎有悻于常理,但实际上,他讲的是“丧母”的另一方面。母亲无疑是孩子头上的“保护伞”,她无所不包,安全可靠。给孩子以母爱、关心备至是母亲;而“护短”溺爱,阻碍孩子自立的往往也是母亲。所以那些由母的孩子一旦失去了“保护伞”,就会被抛之于外,早早地经受外界的磨练、考验和竞争,在无人保护下还会遇到更多的磨难和…  相似文献   

16.
当孩子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时,作为教师或是家长的您会如何看待?您知道它反映了孩子的什么心理感受吗?类似的问题,在《哈佛多元智能》丛书中,您将获得意想不到的回答。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世界上没有人全能,也没有人无能,世上没有真正的笨小孩。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充分培育和发展都能走向成功。教师与家长只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注意发展孩子的特殊天赋并予以科学的培养,就能让他拥有特殊的才能并赢得人生的幸福。多元智能理论源自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它是历时30年、由上百名科学…  相似文献   

17.
您公开谈论自己的失误吗?您认为自己乐观吗?您限制孩子观看电视或录像中的暴力内容吗?遇到重要问题,您乐意让孩子知道吗?您帮助孩子交友吗?您有明确一贯的办法来管教孩子吗?您教过孩子如何身体放松,以对付压力、病痛和忧虑吗?您定期开家庭会议吗?您坚持要求孩子对他人彬彬有礼吗?您是否花时间教会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看到幽默?孩子抱怨某事太难或已经失败后,你仍让他坚持试下去吗?您坚持要孩子每天锻炼,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吗?您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有解决办法吗?如果怀疑孩子正在伤害自己或他人,您也会尊重孩子的“隐私…  相似文献   

18.
张映春 《德育信息》2002,(10):47-47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是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被人称作“长相不好”的孩子。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是当今美国非常权威的少儿教育专家,是一个名叫“爱家协会”的国际组织的创始人和主席。他的重要著作《杜博士孩子管理法则──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的平衡》被陈列在美国白宫图书馆,作为最优秀的少儿教育著作之一向人们推荐。 此书的中译本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本期我们向您介绍书的部分内容。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其实用性。书中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可以有条件地打孩子。正对该书的一个美国读者所言:对于一本好书,你不必同意其全部建议,你需要明智地选择对你自己有用的一切!然后,你就去尝试吧,或许您会成功地运用杜博士关于培养孩子良好品行和责任心的指导原则,并且正是因为运用了这些原则您才没有必要打孩子。  相似文献   

20.
周模平 《今日教育》2005,(12):54-54
平常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总是要求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说话要算数。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往往被我们漫不经心的应付、不耐烦的呵斥打碎。因为是漫不经心,我们往往没有在意,可是留在孩子心底里的会是什么呢?一个女孩在一篇题为《永远的诺言》的作文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