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微信社交应用逐渐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对它的分析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强弱关系视角,讨论了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传播现象。相较于朋友圈,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内容更多样、传播更精准,但也容易让虚假新闻广泛传播,鉴于微信社交群中的个体对新闻有较低的信任度,新闻难以得到再次传播。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草根化、社交化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体育新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拓宽了公众的体育新闻获取渠道。基于此,本文探讨体育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谭吕婧 《新闻世界》2014,(12):108-109
今年七夕前夕,乐百氏公司为其维生素饮料脉动推出了一款微信小游戏“撑回复状态,收获唇爱≠”,这款游戏形成了由微博话题引流至微信客户端再回到微博分享的传播链环,平衡了游戏的传播性和品牌的植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该个案着手,试分析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互动传播以实现优势互补机制,并为其它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相关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及其传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颖 《东南传播》2014,(6):121-123
微信是过去一年里最火热的社交应用软件。微信,已从最初的社交应用软件升级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并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它的兴起依托着当今的科学技术环境,此文在结合微信自身特征介绍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来分析微信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纬宇 《新闻世界》2013,(11):100-101
微信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开辟了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随着"微微之火"成"燎原之势",微信对社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探微信传播的优势、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微信建构的熟人社交平台,依托智能终端,借助互联网,用户发展迅猛,吸引了不少广告。本文通过分析微信特点、微信广告形式、微信广告传播力及微信广告传播瓶颈等问题,对微信广告传播和发展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微信广告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期实现微信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构建广告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舒小东 《传媒》2016,(11):62-63
在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展开社交的时代,这彻底改变了人际传播的场域格局。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微信打破了以往人际传播格局,呈现出全新的传播特征和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微信人际传播展开系统研究,不仅是必然趋势,而且是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腾讯微信宣布用户数超3亿.因为其精准传送的特点和功能的优化,微信已成为新浪微博之后又一大移动通信社交工具.大量传统媒体通过腾讯微信的公共账号,进行资讯传播、网络互动和商业运营. 作为浙江省首家百万发行量的大报,钱江晚报自2012年7月开始尝试使用微信公众账号进行新闻传送、资讯服务和网友互动,并集中对微信的声音传播进行了多项活动策划和尝试.事实证明,网友对声音互动反映良好,粉丝数也大幅增加.2012年11月,钱江晚报微信粉丝突破万人大关,2013年5月1日粉丝超过2万.  相似文献   

11.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时代,微信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领域的一次变革,对传播模式尤其是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传播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旨在分析微信的主要传播特征,探索微信传播的影响,试图揭示微信在网络传播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从微信的传播特征和用户特征来看,微信将是舆论生成和活跃的重要平台,也是舆论传播扩散的重要渠道。微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新传播工具的产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用户数量越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广泛、越深远。然而,由于微信具有社交网络平台的属性,即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工具而非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继2022年总台"春晚"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直播收获上亿观看人数后,《新闻联播》入驻开通直播也收割了高人气.进军具有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等特点的微信视频号,是主流媒体在移动端传播的重要探索.本文从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微信视频号传播特点及其对主流媒体传播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微信因其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而赢得了众多的大学生拥趸,还被评为2013年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交类媒体。在微信基础上研发出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的信息传播及时高效、互动流畅便捷、受众基数庞大等特点对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有着巨大的传播价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通过微信传播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把微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辉  ;苏晓龙 《新闻世界》2014,(7):172-173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代表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以腾讯新闻信息推送和朋友圈信息发布与转载等方式,在展现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交媒体的一些弊端。马航事件中微信传播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对于促进社交媒体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邱婧玲 《青年记者》2016,(17):8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主角不再只属于大众媒体,社交媒体也步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学习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传播渠道. 微信传播的特征 1.传播内容有隐蔽性 微信的本质是即时通信,其特征是一对一的私密通信.在精细化的交际圈中,微信的传受双方以亲人、闺蜜、朋友、同事为主,由于信源与信宿的特殊关系,微信信息交流的内容更为私密.同时,为了通信的隐蔽性,在微信中对于同一照片或者状态的评论者之间若非朋友关系,相互是看不到评论内容的.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使个性化内容的信息得到传播,同时也能让微信用户放心地使用,不担心隐私被泄露.  相似文献   

20.
戴骋 《东南传播》2014,(10):57-59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变革。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微博与微信理所当然地登上了传播媒介的"舞台",近一年以来,随着微信的出现,很多人以为微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微博,很多人认为微信传播的私密性更适合中国人的传播心理,但是通过对二者的传播方式、受众影响、社交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