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经常有记者问我,经济报道应抓些什么。我呢?也常常给人家说那么几条。比如,治理整顿呀,深化改革呀,经济效益为中心呀,要么就是几十年一贯制的成就报道呀,等等。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这样回答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表面的,因为没有抓住中国经济的本质。中国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目标是国家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也是经济报道总的思路。由这个思路出发,想我们的经济报道,路子就宽阔多了,轻重缓急,方方面面,就清楚多了。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都想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笔财富,一般人多是指留下一笔物质财富:金钱呀,房产呀,股票呀,金银财宝呀,最好让子子孙孙都吃不完用不完。但是说到应该给子孙留下一笔精神财富,有的人就没有想过。那管什么用?能吃、能喝、能用?精神财富内容很多,如文人留下一部能传世的好作品,军人留下为国争光的战功,教师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出色的人才,等等。我这里讲的精神财富要更抽象一些,是要给自己子孙留下一个好名声、好形象。这就更不是能吃、能喝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7月25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同一条消息:王岐山要求反思北京城建。其实,北京城建的老毛病,不是一两天的事了,稍微来点风呀雨呀雪呀沙呀,就感冒发烧咳嗽。私底下,每年也总结经验教训,也改革进取;但白纸黑字报上公开提,还头版头条,这可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  相似文献   

4.
演得漂亮     
小时候常常心怀嫉妒地听大人说起邻居家的小姑娘:“生得真漂亮,长大以后可以拍电影、当明星!”面对广大舆论的“以貌取人”,我总是反驳道:“长得漂亮就能拍电影么?也要符合剧情需要呀。拍了电影就能当明星么?也要靠媒体炒作呀。”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研究服务是我国图书馆当前的重要任务,怎样为科学研究服务呢?整理旧藏呀,编制目录呀,补充新书呀,论文索引呀,馆际互借呀,图书交换调配呀,放宽借书限制呀,增设专业阅览室研究室呀,举行图书展览、座谈会、报告会呀,印发专题书目呀;这都是必需的,但是还不够。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是我国图书馆学上一个新的课题,必须有新的看法和新的作法。首先,必须明确:图书馆是一个文化学术机构,而不是一般的行政事务单位,过去,以大学图书馆为例,把图书馆同庶务组、出纳组、注册组等,等同起来,而图书馆的干部质量比较各组还要差,一  相似文献   

6.
名人汗毛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因为出了名而引起常人的关注和兴趣,叫做“名人效应”。这只要您抓起一份报纸,就不难了解个中之味。周末版呀,星期刊呀,扩大版呀,左一篇写的是名人,右一幅照的也是名人;甲写名人就业,乙写名人爱情,丙就会去挖掘名人的私情,丁呢,这名人衣食住行的细微末节,一一刊出。更有那细的,连名人宠物的名字、起名字的过程、这名字的译名及其这名字与我国古籍上的一条什么母狗的关系等等,都会考据无遗,真所谓纤毫毕现。我的一位爱调侃的  相似文献   

7.
反躬求诸己     
“毫无办法,就是不接受采访,好象报道他就是害了他似的。最后,不是我在求他,例是他在求我了,求我别写。真没见过这样的科学家!”一位记者在办公室嚷了起来,忿忿之情,见之于形。“怪谁呢,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树大招风,人怕出名。谁冒尖谁就成众矢之的。”“不报道,人家还能干点事;一报道,光应付闲话就得费去大半心力。‘内耗’太大。”接着,便是“武大郎开店”呀,“东方型嫉妒”呀,“国民性”呀,一大串议论。  相似文献   

8.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啦……想她。"《那些花儿》范玮琪浑厚偏中低音的歌声,是那样温厚、迷人。  相似文献   

9.
练功漫笔     
功,我想是要练的,不然,就不成为功了。“久久为功”,就是说要练的意思。练些什么?这会有不同看法,因为,每个人的迫切要求不尽相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练功夫,是可以允许的。新闻工作也有各种功夫。写作技巧呀,丰富知识呀,思维锻炼呀,等等,等等。仔细排起来,也许可以多到十多种吧!我想,这些都是需要的。因为,没有它们,工作就做不好。正如做一个音乐家,音阶都摸不准;做一个旦角,连水袖也不会抖,那怎么好呢!什么是新闻工作的功?做过或正在做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加上海的时尚Cosmo二十周年庆典。他们做了一次盛大的颁奖,获奖的有我跟杨澜。那天我们两个在台上,都穿着晚装,她穿的是西式晚装,我穿的是金色的旗袍,肩并肩地微笑着领奖。我跟杨澜小声地说:哎,一会儿下去咱吃点火锅去?杨澜说行。领完奖,我去换条牛仔裤,叫上李少红、朱哲琴,我们几个就昏天黑地吃火锅去了。完了记者采访我们,说你们吃火锅都聊什么了呀?我说:还能聊什么呀,聊孩子呗。记者不信:就聊这个?我一瞬间就  相似文献   

11.
初读《风流天子》,我是有点漫不经心的,因为“风流”呀、“天子”呀这一类作品在时下的历史题材中委实见得多了;更何况两年前,四川作家吴因易就以同样的题材写过一部叫《宫闱惊变》的历史长篇。可想不到读着读着,我便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了,沉潜于作者构筑的特异的历史世界里流连忘返。当阖上作  相似文献   

12.
有次我看一位朋友的习作,描写一位能工巧手修理农机具的情况,说“他象个妙手回春的良医,坏了的喷雾器呀,柴油机呀,经他一裰弄,就百病顿消……”这里的“裰弄”,实际上是“掇弄”的误用。无独有偶,最近收听某地广播电台的新  相似文献   

13.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14.
李正鸿 《兰台世界》2012,(13):27-2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正如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提到:"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  相似文献   

15.
谣言是一种畸变形态的舆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客观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谣言从来就没有根绝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是一些报刊经常造谣的对象,深受谣言之苦。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失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的‘流言’。 即如今年,就有什么‘鼓动学潮’呀,‘谋做校长’呀.‘打落门牙’呀这些话。”  相似文献   

16.
群众工作是不是事务工作?过去我认为:报纸的群众工作非常琐碎,非常麻烦,婆婆妈妈,别人抱西瓜,我们拣芝麻。例如:拆拆稿、登登稿、分分稿、转转稿。不用的稿我们退呀,读者查稿我们钻在仓库里翻呀,查不到我们写检讨呀,不用的稿我们要提意见呀,发个报道提示呀,解答通讯员一些问题呀。这些工作最费时间,可是在报上又见不到效果;整天忙,又觉得没干什么事。这种认识,经过最近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办报思想后,觉得是错了。群众工作是不是事务工作呢?是,又不是。任何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就曾有各种梦想,梦想自己将来能当一个科学家什么的。可到了如今,工作的内容跟科学家好像没有一丁点联系,倒是与科学有联系。当然,我们讲求科学发展观嘛!不管什么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健康发展。我现在的职业与档案有关,也可以说是专职档案人。人的命运也许是天注定,真没想过还有这样的一份职业,自己居然还从事了这份职业,真是造化弄人呀。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现在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了,人的一生就是活生生的档案呀。刚参加工  相似文献   

18.
造字     
一天,甲、乙二位秀才在河边散步,边走边说闲话。一群本来在水面游来游去的小鱼儿突见人影,一摆尾巴,倏然不见。甲秀才惊叹道:“看,这小鱼儿窜得多快!”乙秀才也附声说:“是呀,真快真快!”但马上就若有所思,沉吟起来,问甲秀才道:“你刚才怎么说的?”甲秀才道:“我说鱼儿窜得好快呀!”乙秀才道:“是呀,你说这窜字该怎么写?”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2,(2)
不时在媒体上看到关于迎接“xx大会”整治市容市貌的新闻,而且要求越来越具体,责任越来越明确,诸如:绿地要冲洗、道路要通畅呀,垃圾要清理、公厕要清洁呀,非法市场要取缔、无证人员要遣散呀,等等。这些本该在平时就应抓好办到的事,不知为何非要借助某个大会的“东风”才来整治?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相似文献   

20.
写好消息,是每一位记者都要练好的基本功。消息是报纸的主角,消息活则报纸活。多少年来,报社编辑记者一直为让消息活起来而不懈地努力着,提出散文式写法呀,让消息软下来呀,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想让消息活起来。尽管如此,目前,死板的消息仍大量地见诸报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类消息。因此,研究如何写活消息,经济类消息就成了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