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随自我体验的逐渐深入,越来越想过隐逸的生活,但是因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该仕。隐或仕令诗人难以抉择,他最终艰难地选择了“亦官亦隐”的人生道路,从中也可看出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3.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4.
尺牍文学创作发展到中晚明呈现出一个高峰,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尺牍的出现,使这种文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貌。袁宏道在仕与隐的道路上徘徊不定,归根到底是由他本体生命中“骨刚”和“情腻”两种矛盾情态所决定的。反映在他的尺牍创作中就是大量感叹为官之苦的作品的存在。通过分析这一类作品而对袁宏道仕与隐的矛盾心态作一个全面而客观的透析,从而理解其尺牍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东晋名士王羲之既有“逸民之怀”,又有经世情结。其仕隐生活及心态表明:其时仕隐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都考虑到家族命运;仕隐生活的实际区别表现为有无政务需处理;寄意山林与身处庙堂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中,若要发挥才能、实现抱负、体现价值,仕宦之路是中国士大夫的不二选择,理想意志也因此与进退仕隐相联系。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的压抑、时代的鲜血和玄学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广泛地思考仕隐冲突的问题,此后,仕隐矛盾成为中国士大夫共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探究陶渊明的仕隐之苦乐为导入点,分析了他早期在仕与隐之间的苦苦抉择以及他作品中的诗酒文化根源及其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与文化传承,试图挖掘陶渊明那愈来愈为人所称道的高山景行的精神世界之些许内涵.  相似文献   

9.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相似文献   

10.
在苏轼的青年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已成为其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在《南行集》中苏轼即已流露出对有限与永恒、仕与隐的困惑;正式步入仕途后,他对时间与生命、仕宦出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踯躅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内心斗争相当激烈。苏轼人生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禀赋、家庭背景以及蜀地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杨宗红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1):46-48,74
成己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成已观是与成人、成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成人、为人、为己、立名、立人、立己观念之上的成己观包含两个方面:一为内圣,以自修来完成;一为外王,以成物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不少人认为配偶有责任令自己开心,但这其实是十分艰难的。不少女士说她们不开心,男士或许也心有同感。同时,很少有母亲会告诉孩子,快乐是需要自己争取的。于是.我们等待别人使我们快乐,给我们生气和刺激,否则人生就变得沉闷乏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已加入WTO ,民族工业只有走名牌发展之路才能应对激烈竞争的冲击。正确实施名牌战略 ,是发展民族经济 ,适应国际竞争的必要选择。目前名牌产品存在价格误区 ,应正确选择名牌产品价格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邓小平富民思想为出发点和指导,分析我国当前居民贫富差距的现象,阐述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调控的措施及手段。  相似文献   

16.
Being Valued     
The idea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pupils feel valued is central to much of what we do in pastoral care and personal and social education. But like many key concepts, we tend to take this one for granted and what it means to value someone is not usually something we reflect on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John Wilson does just this by subjecting the notion of valuing to analysis. He argues that it is an idea which is more complex than is often recognized in the way we use it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17.
18.
19.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个城市人都有“单位”。改革前的单位不仅仅是人们工作的场所,而是一个集社会调控、政治整合、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的万能组织。改革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种种冲击和单位制固有的弊端,以单位作为基本单元的城市社会结构逐渐趋于消解,单位制开始解构、变迁,被一种崭新的组织形式所取代,这种组织形式就是社区。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