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一、渲染气氛,体验情感美1.初次接触诗词,多媒体朗诵在先高一新生语文素养很薄弱,高中课程又有让学生应接不暇之感,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语文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科目呢?新课改课程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为语文教师搭建了平台。2.再次鉴赏诗词,多媒体朗诵在后古代诗歌、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需要带有情感的朗读,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便需要借助多媒体。艺术化的朗读  相似文献   

2.
多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读中来,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诗的意境,与诗人一起去阅历大千世界,领悟社会人生。一、领悟诗意,需要有质量的朗读最近,我区小语优质课、特色观摩课比赛相继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读“爬坡”。  相似文献   

4.
1 运用电教媒体 ,训练朗读能力  实践证明 ,朗读不仅要求掌握一些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感情的投入 ,只有引发朗读情感 ,才能让学生对朗读的内容喜读、爱读、会读。而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才能起到激发兴趣 ,强化感情的作用 ,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在进行示范朗读的同时 ,播放一首轻松、柔和、舒缓的乐曲 ,把学生引入诗歌所表达的情境氛围 ;然后讲读诗歌 ,边讲边读 ,以配乐朗读调动学生感情。随着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 ,学生逐渐进入那“…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教"沿袭千年。在诗歌传承中,朗读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黄金时期",教师若能指导朗读技巧,引导朗读情感,创新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培养读诗兴趣,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最终将诗歌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6.
朗读不是乱读或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式,每堂课都让学生读,却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注重内容理解,忽视朗读习惯与方法的培养。甚至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朗读”。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理解诗歌,使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提高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诗词教学"三字诀"。一、练好"读"字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韵味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注重诗歌的讲解,而忽略了诗歌的课堂朗读,学生也  相似文献   

8.
为表现诗歌的情感丰富和意境优美,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进行两种形式的朗读:一是老师范读,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感知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二是学生自读,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的语言优美。朗读诗歌前,老师可出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诗歌:  相似文献   

9.
我在中学时代,就十分迷恋朗读,觉得朗读的感觉十分神奇。在我成了一名教师以后,朗读又成了我教学的法宝。过去,我陶醉在我的朗读世界,现在我与我的学生分享着朗读的快乐!我给他们读名著、读诗歌、读精美时文,让每一个学生去感悟语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朗读训练只是流于形式。据此,笔者就自己的观察、体会、做法列举一二,求教于方家。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读的目的性不强。教师让学生读了,但大多是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让学生读,要读到什么程度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读的自主性不强,呈被动读的态势。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调动,无所谓主体性与独立性,从而落入“死读书”的怪圈。…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接触的古典诗词不多,《离骚》词义深奥,吟诵、理解和鉴赏都要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编制了"学案",主要着力于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反复朗诵,先读懂诗歌的文字层面意思。但诗歌教学又不能止于翻译,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诗歌读进去。我把诗歌的朗读分为"音读——意读——情读",让学生从了解语言体式的华美,到感受爱国爱民的温度,并进一步仰望照射千古的光彩,让学生一层一层深入进去。  相似文献   

13.
一、朗读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或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式,每堂课都让学生读,却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注重内容理解,忽视朗读习惯与方法的培养。甚至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朗读”。我认为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清阅读的基本障碍。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  相似文献   

14.
朗读的技巧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掌握和熟练运用的,这里不再赘述了。只说一说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范读诗歌时,可以先读后分析再读,一定要读清诗歌的节拍,注意节奏鲜明、整齐、匀称、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并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如读: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却成为了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对于诗歌教学,本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注重诵读的作用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单调的朗读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所以要改进朗读的方法。1.注重范读。范读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播放示范录音,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诗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7.
想读,就是以课文为训练材料,训练学生想像能力和朗读技巧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里所说的“想”,不是指一般的“思考”,而是指朗读训练中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思路适合于朗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适用于教读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或选取片断,或选取“画面”,或选取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从而创造出合情合理的新画面、新情节、新形象。下面是《皇帝的新装》“想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想像和…  相似文献   

18.
蒋金媛 《成才之路》2014,(32):35-35
正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语音、语调等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要充分地读,多读。同时整体感知,能有所收获,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重文中的情感,使自己从整体上得到熏陶。一、英语朗读存在的问题(1)没有严格的训练要求。由于教师对朗读的训练不严格,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对自己没有很好的约束能力,他们对自己的朗读训练也不严格,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时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的始终。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  相似文献   

20.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务。但在小学语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的“朗读”、“齐读”、“默读”.多数情形是为“读”而读,其要求是整齐、洪亮、准确,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重视形式而忽视内涵,读完之后每位学生得到了什么感受、有了什么收获,教师并不是特别关注。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点滴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