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经过5000年的深厚积淀,终于凝聚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并于艺术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中国精神"的?常朝晖:我理解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以"中国精神"作为核心形成的中国文化脉络在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相对稳定,从夏、商、周的古代文明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中国精神"的本质几乎始终如一,但其内容却在历史  相似文献   

2.
书画泰斗吴冠中的勉励和肯定,令蛰居新疆大半辈子的中年画家李保存激动不已。新疆画坛及新闻界均称李保存为画坛"杂家"。李保存既画最具中国文化精神的水墨、工笔画,又画颇涵西方文化传统的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新疆画坛多有出奇人物,但像李保存因"杂"出奇者不多。  相似文献   

3.
张大千被誉为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其国画代表了近现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个具有浓烈民族文化情结的画家,张大千也是一个优秀的古典诗人和词人。其画大多有题画诗,这些诗歌不仅是画面的注脚,更凸显了绘画的意境。张大千的诗词,文辞质朴、内蕴沉稳、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立意深刻,往往与画面交融,蕴含着张大千的主体人格精神追求,将儒、道、佛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有着丰富的审美张力,表达了张大千主体性的生命哲学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的社会背景中,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实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国画的画家,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唐光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甚至属于糟粕的;因此,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2011,(11):58-61
自画自说杨惠东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  相似文献   

6.
时代:清材料:纸本、设色类别:中国画规格:纵76.8厘米,横41厘米收藏处:首都博物馆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乌月山人、清晕老人等。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  相似文献   

7.
文敏 《华夏文化》2021,(4):17-20
新时代,我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气节精神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国家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气节概念的形成 "气节"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所独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通常是指个人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志气和节操.先秦时期,"气"与"节"是作为两个词使用的."气",据《说文解字·气部》记载:"气,云也.象形."这里,"气"是古代对天上云气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记者:随着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日益深广,形成了一种新时期的"中国精神"。作为优秀的中国画艺术家,您如何理解当代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的开端,是"穷根究底"的精神,无可厚非地是源于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和永远追求的学问.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开始"走火入魔",为求"安身立命",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发生了变异.而作为蕴涵着传统哲学精神的儒、道、释三家知识体系的开源,以学成家,由家立教.在丧失了"穷根究底"的精神,求"安身立命"之后,就必然各自依照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位置,发展出一套伦理的、道德的政治观念与生活宗教来.这是传统哲学精神向"安身立命"的生存境地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3,(2):238-242
中国题画诗的传统,由来颇久。清人方薰在其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曾论其事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濫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后世多款题,然款题甚不易也。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方氏为乾隆时画家,诗书画俱妙,与著名画家奚冈并称"方奚"。所论画家自题画之缘起和诗画间关系等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民国时有为黄颂尧其人编印《清人题画诗选》写序的作者章钦亮,除同意画家自题始於宋元之说外,复申论非画家题画则始於唐之说,序称:题画之作,肇自有唐。太白苍鹰之赞,工部丹青之引,皆文人寄画为吟咏之资,未必皆书之  相似文献   

11.
<正>《圣经》作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文本,曾经为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作动力。19世纪之前的欧洲美术史上甚至形成一个传统,即绝大多数画家会涉猎《圣经》内容,并借重圣经画创作跻身于主流画家行列。文艺复兴前后,这种时髦尤为明显。耶稣及其十二位使徒"最后的晚餐",堪称圣经画廊的主题画群。不同画家笔下,餐桌上的戏台,场面和风格纷呈。一、喧宾夺主的场景设计文艺复兴先驱之一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他作的《最后的晚餐》沿袭中世纪静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历癸巳新春佳节之际,当代中国杰出画家樊洲《韵律山水》展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美术馆举行了剪彩典礼。该展作品将山水画这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西方观众面前,使他们在律动的线条、笔墨的意蕴中,深刻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中国文化魅力。很多外国观众惊叹第一次看懂了中国山水画。樊洲是韵律山水画的开创者,他极具个性的绘画,体现了博大玄妙的中国精神。著名评论家彭德曾这样评论其艺术:“樊洲山水画分三型,皆具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书笔法入画的书写山水,具有明显中国意味,与传统山水画保持文脉联系的同时,又在表现方式上与后者迥异。而以乐律入画的乐律山水,则既体现文脉又超越文脉,使得那些即使不谙中国文化的欧美画家也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画坛,周世麟未必最出名;但在中国美术界,他却是最具独立学术创见性的艺术精神、文化意识和超验意识的画家。周世麟骨子里有一种冲破艺术藩篱的原始欲望。  相似文献   

14.
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萧淑芳艺术基金联合主办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在北京展出。该展以"自我画像"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加以梳理展示。所谓"自我画像",狭义指画家以自我为摹写对象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16.
崔昌源教授是中国人民的韩国朋友,也是一位中文博士,同时画得一手好画,是韩国当代知名画家。凡得有机会欣赏了昌源先生的绘画后,无不印象深刻。堪称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18.
邢晋 《世界文化》2011,(3):55-57
印象派作为19世纪萌生的西方美术流派,与中国的水墨画本来扯不上关系。不过北宋的大书法家、画家米芾(1051—1107年),他的画就确实有一些“印象”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黄太勇 《寻根》2015,(2):87-92
支仲元,五代前蜀画家,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人,擅长人物画,特别是擅长画道家与神仙像。《宣和画谱》卷三说其"画人物极有工,随其所宜,见于动作、态度。多画道家与神仙像,意其亦物外人也。又喜作棋图,非自能棋则无由知布列弈易之势,至于松下林间对棋者,莫不率有思致焉"。大致上因其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及南朝画家陆探微都擅画人物,又笔法相近,故后人多称其"画笔法师顾(顾恺之)陆(陆探微),细致有力,人物清润不  相似文献   

20.
范瑞华是我国当代宝居于香港的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艺术理论家。他在从事中国画研究与实践的40余年中,以坚韧不拨的求索精神,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努力和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