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最佳情境就是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使语文学习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通联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进行了以下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3.
殷安平 《考试周刊》2012,(25):32-33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使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教师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应该善用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让教材成为生活的再现与延伸,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教材产生共鸣、与老师产生共鸣、与同学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褚晓君 《考试周刊》2011,(83):59-5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语文味儿",就是应充分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把握文本语言,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使语文教学具有圆融之美,整体之美。本文从对"语文味儿"的认识开始,进而产生思考,接着总结出四条策略,旨在通过这样的探索,让自己的语文课堂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6.
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7.
石坚 《广西教育》2011,(17):42-42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课文的讲解,教师只是在教课本,只关心考试中所出现的知识,而未能关注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致使语文课枯燥无味。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加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应试语文"变成"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8.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寻求"用中学、学中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1.
张瑞红 《新疆教育》2012,(12):112-112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入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教师必须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许多人和事由于与学生生活的实际有差距,所以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徐金琪 《考试周刊》2011,(13):56-57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让学",才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创造机会和平台。只有"语感"没有"让学"只能是"假语感",只有真正的"让学",才能让语感教学回归本真,语文课堂才能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是让人可以呼吸的"氧气",不但可以让人们生活更有激情,而且能让人们充满生命力!音乐教学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这方面,多媒体的介入,较好地使音乐教学全方位地体现了学科特色,让学生从"静静"地学习的"静态课堂"学习转变为"动态课堂"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小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无法取得。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语文、认知生活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让生活化因素进入抽象虚拟的语文课堂,从而使学生学好语文课,爱上语文课。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本文从以下三点做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课程目标设计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达到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被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运用得得心应手,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景莉 《考试周刊》2011,(82):61-6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更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而电教手段的运用会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插上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