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海经》篇目是《山海经》传统研究三大难题之一,刘歆《山海经》篇目又是争论的焦点。在回顾《山海经》篇目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论证:刘歆所称“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乃刘氏等人校编《山海经》时参阅过的材料之篇数,计《山经》材料5篇,海外海内经材料20篇,大荒海内经材料7篇;刘氏所称“今定为十八篇”乃定本之篇数,计《山经》5篇,海外海内8篇,大荒海内5篇;《汉书·艺文志》所称《山海经》“十三篇”当指《山经》5篇和海外海内经8篇。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期来一直认为《山海经》主要篇幅以南经为首缘于此书系南方人所作的观点提出异议,通过对古地图方位的考察和《山海经》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证了如下见解:《山经》和海外海内诸经采用南西北东顺序主要原因是我国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山经》以《南山经》为首还与该经成于西汉中期,汉人编辑此书将“国朝”之作列为首篇有关。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地图包括《山经》地图和“海荒经”地图。《山经》地图为山川名物考察图,是调查路线图而非职方图,“海荒经”地图为“全域图”或“四裔图”、“四域图”,似有职方图性质。《山海经》地图图标出自“海荒经”图画,来于实地采风。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软)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里的不少…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的流传与重要古本考评金荣权《山海经》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奇书,全书共分“山经”与“海经”、“荒经”三大部分。“山经”主记上古山脉所在、水源所出以及各地草木、鸟兽、鳞甲、矿产的分布情况;“海经”(包括“海内经”)与“荒经”多记海内外奇人怪...  相似文献   

6.
《禹贡》与《山海经》都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地理著作,都记载了湖北古地理的许多山川、河流、物产。相比之下,《山海经》所载山水、物产较为《禹贡》详细。从《禹贡》和《山经》里的植被、矿产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湖北的植被覆盖率不错,矿产丰富,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分布带。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动植物名词形义不一致现象分析程泱读《山海经》,如进热带森林,触目都是奇异的动植物,尤其是《山经冲大量的动植物名词,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很多名词,其义符与该词的语义不一致,比如,用“栋”为鸟命名,兽可以叫“转转”,草可以叫“焉酸”。给阅读造成一...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西汉后期,刘向和刘歆父子相继担任“秘书”之职,在校阅宫庭古藉时发现此书,大为赞尝。汉衰帝时,刘歆(为避免帝讳,改名为刘秀,不是东汉的刘秀)上表,称校“山海经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从此,山海经才有抄本流传于世。《山海经》全书有三万另八百二十五字(据郝懿行注本之说),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一书保存了我国上古社会最丰富、最珍贵的社会信息和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文化的重要文献。其《山经》部分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有大量关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记载。以《山海经》的相关记载为主,结合其它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研究成果,可说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古地理,并明确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一片开发祖国中西部地区声中 ,可曾想到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时代 ,这个中西部地区 ,就曾有过相对的繁荣。由繁荣到滞后 ,由滞后到繁荣 ,这是历史的必然。《山海经》从祖国中部说起《山海经第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 ,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 ,临于四海之上……丽麂之水出焉 ,而流注于海。”《南山经》居于《山海经》十八篇之首 ,是第一篇 ,南山经、意为南岭山脉 ,招摇之山、在今湖南郴州地区 ,今名桂山 ;此西海即今洞庭湖 ;丽麂之水 ,后称丽水 ,今称耒水。《山海经》为什么从今湖南南部地区说起 ,这显然与舜在该地区活动的传说有关…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但关于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成书过程,学界一直未取得共识。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定今《山海经》前十三篇实为经过刘歆析理改作后的伪本,并在此基础上,对《山海经》古今本的篇目次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从《山海经》记载的中华上古史,《山海经》中的中华源头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山海经》中华源头文化内涵;并且从推动《山海经》研究,弘扬中华文化角度展望了今后《山海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百草园     
为什么闲聊叫“谈山海经”民间将闲聊称之谓“谈山海经”。《山海经》是一本古代地理著作。分“山经”与“海经”两大部分,共3万多字,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即出于此书。再如“海外西经”中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研究史分期是《山海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主要依据是《山海经》研究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山海经》研究方法论和相邻学科学术史分期的借鉴,《山海经》研究史分期系列的构想可以为《山海经》研究的程序化、系列化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是一部流传了两千余年的上古时期的典籍。从成书至今,人们一直视其为一部奇书。众多专家学者与研究人员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解读它,然而,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本文从剖析《山海经》的内容入手,力求说明《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地理志。  相似文献   

17.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均作于1926年。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当时可能设想日后出书就以《旧事重提》为书名,也符合以回忆往事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但《旧事重提》终究显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间编集准备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认为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  相似文献   

18.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研究有年矣。自晋郭璞注《山海经》以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千余年间,《山海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只限于浅表层次上,正如袁珂先生所言,“山而在山川古今异同”。现阶段的《山海经》研究,从地理范围上说扩展到世界圈,从内容上说则提出了“信史”说,从研究方法上说则与其他学科开始接轨。以上三方面,则构成了现阶段《山海经》研究的特征和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在对日神神话的处理上表现出来的崇日倾向,与楚人源自对先祖祝融的崇拜而形成的崇日风俗相吻。在对神性人物的处理上,《山海经》把高辛和楚人远祖颛顼推到至尊地位,也表现出对楚族祖先的崇拜。《山海经》所表现出来的尊凤贬龙现象,也是楚族特有习俗的反映。因此,从祖先崇拜和楚俗两方面考察,楚人作《山海经》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0.
千古奇书《山海经》,里面到底讲些什么?很难有人说清楚。按照汉代人的观点,《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属“形法家”。“形”者能看清形态的物类,如太阳、月亮、星星之类;“法”即法则,事物的变化规律。打破《隋书·经籍志》以来以《山海经》为“地理类”的传统桎梏,还刘秀校定《山海经》为18篇时的原貌,从地上读到天上去,《山海经》基本是一部“天书”。它以宇宙本体论为框架,在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岁时祭祀的过程中产生神话。再从天上对应到地上,“天人相应”(汉代人的观点),比喻万物众生,形成了“闳诞迂夸”(郭璞语)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