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手机短信独具的传播特点对政府形象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今社会,政府更看重利用网络,尤其是微博等新方式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对手机短信的重视不足。通过对手机短信传播特点和政府利用手机短信的案例的研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政府利用手机短信提升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服务是图书馆拓展服务内容的新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服务是图书馆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服务领域。手机短信服务系统提供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读者的身边,为图书馆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介绍了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图书馆开展手机短信服务的范围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手机短信的特征及图书馆利用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介绍,分析了手机短信服务功能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指出图书馆开展手机短信服务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社会群体,在使用手机短信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以福州市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心理所表现出的积极和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 ,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 ,手机短信较好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 ,并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隋海燕 《青年记者》2006,(22):65-66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手机短信诈骗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手机短信诈骗的类型诈骗中的手机短信多种多样,其类型主要有:1、设置中奖陷阱。以中奖为诱饵,诈骗者让手机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新方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图书馆开展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实现方式和内容,并指出手机短信服务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参考文献4.图1.  相似文献   

8.
紫嫣 《声屏世界》2010,(3):29-29
手机短信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为节目增加了互动的手段,从而使传者与听者的交流更加充分,广播节目在丰富性、灵动性等方面得到拓展。但是不正确地使用手机短信,也让广播节目走向琐碎,所以广播节目的生产者要理性对待手机短信。有效规避不当使用手机短信对广播节目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语言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又称短消息,被誉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种媒体",它具有其他传媒工具无法比拟的特点:隐秘安全、方便快捷、费用低廉、形式多样等.手机短信语言蕴涵情感、繁简相宜、丰富多彩、和谐上口,增添了手机短信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谣言传播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邻近省份甘肃、陕西等地地震谣言四起,这些谣言多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传播,大意为两地近期会有7.0级以上地震.一时之间,当地市民工作、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不少人露宿街头,情绪十分紧张.在此之前,通过手机短信制造传播谣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5.4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 1亿条,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短信在给国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手机短信文化迅速发展,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也使人们感受到了交流的无穷魅力。手机短信语言由此也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语用学尤其是语用策略角度研究的还为数极少。本文尝试从语用策略的角度,运用语用学理论、话语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休闲类手机短信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掘手机短信的语言交流功能,也为日常的交际提供一些语用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出发,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短信行为。研究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主要在同龄人中进行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交往本身已经成为传播目的,希望取得成功的手机短信息交换则是其普遍的心理期望,这一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手机信息互动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4.
手机短信传播具有门槛低、送达性、传播速度快、诉诸感情的传播方式等优势,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也增强了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手机短信传播同样存在问题,需政府的正面效果引导和负面效果防治。  相似文献   

15.
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作为新兴媒介,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我们必须占领并用好这一阵地。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手机短信的特点和手机短信市场发展现状,进而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丹 《今传媒》2006,(1):21-22
时下,观众通过手机短信与电视节目互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有泛滥之势。从娱乐综艺、益智竞技到体育赛事、电视剧、专题片,甚至是新闻资讯,手机短信几乎无孔不入,各类节目都充斥着观众通过手机短信与节目互动的内容。“××用户编辑××发送到××”已成为节目主持人口中常用  相似文献   

17.
王秀峰 《图书与情报》2006,(6):47-50,78
文章将手机短信作为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对手机短信生态系统的现状及治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我国手机短信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其治理需各相关主体的相互协作,实现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机在国民中的日益普及,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其中,青少年又是手机收发信息的主体人群。产业部的统计表明,从2006年起,中国每年的手机短信发送量都超过4300亿条。俨然,手机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实现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有识之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手机短信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近年来,手机短信在我国发展迅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并给受众和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手机短信广泛运用于社会手机短信以其便利和无限移动的优势,正广泛运用到各行  相似文献   

20.
手机短信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已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生活、文化现象。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模仿律"以及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的研究成果可以反观手机短信的模仿与复制特点,解释按照"模仿律"和模因论生成的手机短信传播的模仿和复制机理,为研究短信传播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