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闫学 《师道》2004,(2):44-45
展读《论语》,处处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儒雅和谦逊的君子作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小知人也”,夫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却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表露的是一种以他人为上的可贵的谦逊。再如“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之句,作为一代大学问家,他把自己学识渊博的原因归结  相似文献   

2.
猜猜看     
下面几个谜语的谜底均为物理名词,有兴趣的同学,不妨猜一猜.1.衡量别人份量之前,首先摆平自己.2.以己之长,度人之短.  相似文献   

3.
周兴桥 《贵州教育》2007,(23):28-29
所谓作文要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特发现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与己一同分享生活的感悟与发现,并使之精神一振,得到启迪和美感.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常法则:忠恕之道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恕之道作为儒家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伦常准则,包括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层面。"忠"侧重如何对待自己,它实际由"中"派生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执中"、"正己"而"尽己成性",与三代以来的尚"中"精神一脉相承。"恕"着重如何对待别人,它强调通过推己及人、以成全他人,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两种表述形式。依儒家之见,"忠恕违道不远",只有既正确对待自己,又正确对待别人,我们才能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施于人”作为伦理规则,尽管其中存在着非常合理的因素和实践适用性,但是,从《庄子》相对价值论观点看,我们发现其基本立场仍然是以“己”为中心的“以己养养鸟”的态度。易于忽视他人的选择和意愿,从而有可能隐藏着某种危险。如果置换为“以鸟养养鸟”的立场,那么,就应坚持“己所不欲”与“己之所欲”都不武断“施于人”的原则。依据这样的原则,在现代全球交往中,则应该摒弃价值霸权,彼此要相互尊重对方的化和价值取向——尊重别人的选择、决不强加于人。  相似文献   

6.
登莱小学足一所具有152年历史的学校。帔址原为若名唐代建制的古刹——宝应寺。是区级举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观有己己个教学班.拥有市、区、枝三级骨干教师己1人,各层面的优秀班主任、辅导员13人。学校确立了“以学习型学帔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以国学文化奠基.打造高品质的学习型学校”的办学目标.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是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所拥有的博大胸襟。他的这种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可我们是普通人,“以物喜,以己悲”又何妨?特别是学生写作文时,恰当适时地运用环境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片段选读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注】《论语集释》引王夫之《四书训义》:“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读】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画虎画  相似文献   

9.
在一堂讲授儒家哲学的课上,老师问学生:"儒家思想是‘为己’,还是‘为人’?"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为人。"其实,儒家经典《论语》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天的学者的目的却是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老夫子在这里强调"为己"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这里就有一个"为己"和"为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自己,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11.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是一种心态. 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小气,也叫冷漠.他们把人分成助己和未助己两类,以青白眼待人,仍然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 感恩是世界观.把自己看得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觉得意外,因而难忘,常存报答之心. 感恩是无分别心.不仅高官世富能帮助人,比你卑下的人照样能帮助你.感是感动,恩是众生之恩.账记错了,往后的路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三个古老的谜题谜题之一:老子怪异的形上思想体系有无源头?若有,何在?在楚文化?在兵家文化?在历记成败、祸福的史官文化?谜题之二:西汉京房易学八立体系,透彻玄冥.浩瀚深阔.有无来源?《易经》革卦六二云“己日乃革”.似乎与民纳己有关.但有它解,且只此一例.谜题之三:今本《周易·说卦》云:“天地定位。山译通气。日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根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后之.又以止之.见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激之。“帝出乎震。齐乎器.相见乎成。致役乎坤.…  相似文献   

14.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15.
宋人袁氏在《袁氏世范》中道出了师表的真正内涵:“己之才学为人所尊,及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祥。”这是古人的师表标准。那么现代人的师表标准是什么?与过去相比,又有何区别?笔者从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为人师表应是心灵美与仪表美的完美结合。而心灵美包括:主持正义、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  相似文献   

16.
引用,指用别人说过的话或熟语、典故、故事、歌谣来表达己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引用的话语、熟语等称为引用语。引用有明引和喑引。指出引用语的出处,或是用引号标示.或出处引号并用是明引:不说出引用语的出处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诗文中是暗引。明引和暗引是引用的一般用法,课文中不难见到用例。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引用.在课文中有释引、断引、意引、化引。  相似文献   

1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也罢,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无所谓,既然人之高矮已成定数,我又何必拿己之短比人之长呢?  相似文献   

18.
范丽芳 《学周刊C版》2011,(9):133-133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爱的孩子.长大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1)能够向别人简单介绍自己的朋友及其特征,如:My friend is strong.He has short hair。 (2)能够说出A己或朋友的爱好,如:I like English.She likes math.He likes Chinese。 (3)能够用句型“What’s his/her name?”去询问别人的名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说宽容     
正宽容能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让他人痛苦,让自己也痛苦。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