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钧 《学子》2003,(7):12-13
在抗击“非典”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历史时刻,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它吧!从不同的角度看sars,问题的性质和所得出的结论可大不一样。暂且抛开“非典”带给人类的灾难,看看它还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染病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对控制“非典”病毒感染能起到一定效果。这一结果虽然只是初步的,但它为人类能够通过医学手段战胜“非典”提供了证明。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测试中发现,贝塔干扰素可以阻止“非典”病毒感染培养液中的猴子细胞。但这种药物在相当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剂量10倍时才能在动物细胞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说,究竟多大剂量的贝塔干扰素可能对人类“非典”患者有效,患者能否承受,现在都不清楚。科学家们的实验还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够破坏“非典”…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个时期,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举国上下为全面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而昼夜奋战。这场“战役”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经常在一起相互交谈着“非典”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03,(11)
少先队员小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奋力抗击“非典”的重要时刻,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也即将来临。此时此刻,我们牵挂着每一位少先队员的身体健康,你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希望全省少先队员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非典”,宣传“非典”,预防“非典”,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做新世纪文明小主人,做到“八个一”。  相似文献   

5.
远离"非典"     
今年春夏,我国受到了“非典”病毒的袭击,虽然现在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仍心有余悸。“非典”到底会流行多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新的传染病流行后,会与人类长期共存。如1977年发现的军团菌、埃博拉出血热,1983年发现的艾滋病等,至今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大敌。“非典”也不会例外。引起“非典”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但对任何传染病疫情,只要掌握流行规律、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即使在原因不明,不具备特殊的预防、诊断、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其流行,大幅度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吴义勤 《现代语文》2007,(1):125-125
2003年春夏的“非典”可以说是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场灾难,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得不笼罩在它的阴影里。在这一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考生们冒着“危险”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那种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有悲壮的感觉,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很希望考生们全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由于山师的博士名额向来有限,最后的结果当时也不敢多想。幸运的是,“非典”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名额,我们专业一下子招进了22名博士,算是创了一个“全国记录”。  相似文献   

7.
4月下旬以来,“非典”闹得人心惶惶。面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情势,我们开设了这个栏目。让我们共同迎接“非典”的挑战,经受“非典”的考验,为战胜“非典”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信息专递     
在与“非典”面对面的紧张日子里,有人恐慌,有人忧虑,甚至有人谈“非”色变,但更多的人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人说“非典”拷问着我们的人生价值,“非典”拷问着我们的生活态度,“非典”拷问着我们的生存方式,这种考验,的确是弥足珍贵的。本期辑发一组有关“非典”的文章,希望读者在对“非典”有所认识的同时,更深刻的铭记我们曾经面对“非典”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我们虽然小,但和雷锋叔叔一样,也是一个兵。喷雾器就是我的枪,口罩就是我的炮。我们每人都是一辆坦克,挡住‘非典’,不让‘非典’粘上我,就是胜利。虽然我们还不能上抗击‘非典’前线,但是我们身边也是狠狠打击‘非典’的战场,一天不感染,就是一小胜;一周不感染,就是一大胜。每人都胜利,‘非典’就投降……”这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面对“非典”的胆识和豪言壮语。  相似文献   

10.
甲:自我国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在广东出现后,非典已经在全国各地蔓延。乙:是它,夺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是它,使许多患者遭受着痛苦的折磨。甲: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让我们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幻灯显示班会主题“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第一章:了解非典甲: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作了哪些准备?你是否知道“非典”的有关知识和预防措施?现在,让我们以竞赛的形式,来交流我们所了解的知识。1.非典型肺炎的症状有哪些?2.“非典”可能传播的途径有哪些?3.防非…  相似文献   

11.
为了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对于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天使,我们应该献上点什么?5月7日,江西信息技术专修学院作出郑重承诺:为了让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解除无暇顾及家庭、关心孩子升学考试的后顾之忧,学院做出决定为抗“非典”的医务工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7年网络技术开始在中国旅游业应用以来,网络技术在中国旅游业的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网络技术由于具有方便快捷和无须与相关人员接触等特点,显示了与其它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有关专家预测,非典过后,网上订票、订房、订景点、订旅游路线将成为游客时髦的话题和自觉的行动。本文拟结合“非典时期”网络技术应用的状况对网络技术在中国旅游业的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晚,显然它比“非典”懒得多。当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我们正想借春光明媚一展身心时,“非典”却把我们堵在屋中,“非典”究竟是何方神圣?让我们一起来掀开“非典”丑陋的面纱。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国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它对人类生命所产生的巨大摧毁力令人心生畏惧。党中央、国务院以民为本,亲民务实,不惜一切代价,率领中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巳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非典”得到了有效控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达数月且短期内还不能麻痹松懈的抗击“非典”战斗期间,“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特别是对旅游、餐饮酒店、交通、零售业等行业的影响十分严重。例如,来自旅游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五一”期间,北京市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里,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词,像“教育战线”、“宣传阵地”、“非典战役”、“XX领域的航空母舰”、“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等,说的并不是军事领域的事儿,而是用来打比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瑛子  肇银 《江西教育》2003,(11):4-5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江西师范大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学校特点,采取区域防疫和综合防疫相结合的方式,以“立体式”的管理措施,抓好校区管理,消除疫情隐患,在大学城里奏响了一曲防治“非典”的战歌。江西师范大学地处市区中心,校园内教学区和生活区交叉分布,校本部仅500亩的面积,却有师生员工近3万人,人口密度大,流动量大,且人员情况复杂,防治“非典”工作难度大,责任重。为此,该校在防治“非典”工作中突出抓好“靠前管理”,果断采取“封闭管理”,重点环节实行“重点管理”,不同单位实行“单位制管…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中国大地上肆虐蔓延,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编辑部的叔叔阿姨十分关心各地小朋友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近日,就“小学生如何看待非典”这个问题,叔叔阿姨们通过电话访了几所小学的学生。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说的吧———卢诗妍:我爸爸在医院里面负责发热门诊,已经一个多星期没回家了。我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爸爸你放心工作吧。我相信“非典”很快就会被消灭,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相信医疗技术,相信科学,就能战胜它!韩晗:遭遇“非典”,我内心世界一波…  相似文献   

18.
战斗在抗“非典”前线的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首先,我以一名红领巾的名义在此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连日来,在电视上报道的“非典”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震撼着我这颗稚嫩的心灵。我为那些患“非典”的人悲哀,更为那些因救治病人而被传染的白衣天使流泪。我平生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对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好像长大了许多。妈妈讲过,古代有个叫司马迁的人说过,人本来都会死,但死的意义却不同,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在抗“非典”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人民心中的纪…  相似文献   

19.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20.
“非典”这场灾难,突如其来,来势汹汹,它考验着民族凝聚力、责任感和精神状态,考验着城市的行政效率、反应速度和指挥协调能力,考验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非典”是一场灾难,但也是契机:它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虚热中作一些冷静思考;它用那冷峻的光芒折射出我们身上不那么完美的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