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答父母问     
孩子缺乏责任心怎么办江山一位家长来信说:我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自己的事情管不住。比如,做作业常常要漏这个、少那个。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他总是记不住,总要我帮他收拾烂摊子。比如,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总要我帮他准备好,否则就忘记。我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许多父母的共同愿望。但培养责任心不容易,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和始终如一的要求。对孩子来说,责任心与良好的判断能力有关,孩子需要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的责任心包括遵守纪律,对人尊重和有礼貌,能够处理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但“…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父母也都是“望子女成龙成凤”心切,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包办大小事情,结果却是孩子缺乏奋发向上的愿望、缺乏责任心,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育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既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需要,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做事有条理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之际,关于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的品质,很多专家都会提到责任心。有人说责任心胜于能力,也有人说责任心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保障.然而,当今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的缺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主要探讨家庭教育的“错”,以及该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6.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昧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是否有责任心i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要注意孩子过失的处理。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发生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雷·切普曼博士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把每个人内在情感需要的外在表现称为“爱的语言”,它是指人们用自己外在的言谈举止表达内在的情感需要和个性特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在情感需要,可以把他们划分成五种不同的“爱语”持有者,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爱语”表现来回应他的需要,用你的爱心充满孩子的“爱箱”。“爱语”之一“肯定言词”的孩子喜欢父母的赞扬和肯定,从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也从中学会赞扬和肯定他人。当我们把对孩子的认同、尊重和接纳通过语言真诚地表达出来时,孩子就可以获得自信心和自…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05,(11):22-23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可能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是这样吧”的解释。所谓“对症下药”,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为什么”,又怎样去进行“怎么办”呢?那么蹲下来,做一次视角上的“小孩”,做一次养育的学习,与孩子共同体验一份成长吧——  相似文献   

10.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除了一定的生理需要外,其心理需要也必不可少。作为父母,在生活中既要顾及到孩子的生理需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尊重和满足孩子正当的心理需求,补充他们的心理“营养”,以确保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一般说来,孩子有以下几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父母之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阳光和雨露,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父母和孩子之间就难以沟通,更谈不上教育,只有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的身心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表现欲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那些被称作“小太阳”的孩子,享受着来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一种不幸。君不见,社会对独生子女期望值的日益增长,给家长“望子成龙”的热情不断火上加油。父母企盼孩子成为钢琴家,孩子就会整天被“拴”在钢琴旁;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画家,孩子就会被“捆”在画板上。家长忽视了孩子正当合理的需要,也没有将发展孩子的个性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孩子如同棋子,任父母随意摆布。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和作用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分离之爱”。孩子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要长大,并要走向外部的世界。在教育和帮助孩子逐渐走向独立的同时,父母也不能丢失了“自我”,这个自我,包括作为社会人的父母本身的生活质量、婚姻质量、事业发展与身心健康。牺牲了婚姻,“弱化”了孩子在家教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有不少中年夫妇的家庭,常常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降生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丈夫的需要被忽视了。结果,随着孩子的长大…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父母根据自己的“美好想法”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角色认知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对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儿子有个性,也很聪明,但是他不用心读书。母亲对“不务正业”的孩子失望之极,痛苦之极。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不可救药”,而儿子却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冷战”的家庭中,母子俩和我的谈话颇令人深思。母亲说:“儿子正…  相似文献   

14.
孩子也是人     
曾有人这样描述孩子:孩子是人,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孩子是终将走向独立的人。这种描述应该说是很全面,也有发展的眼光。但是,我们的父母,更多地强调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孩子要听父母的;孩子是终将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孩子今天就要学会抑制自己的一切兴趣,只学将来能够使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东西。其实,要做称职的父母,在这三个层次中,首先要记住的是:孩子是人。因为孩子是人,而“性乃人之天性”,所以孩子就有了解性知识的需要。如果我们漠视这种需要,就有可能出现本期中刊发的《“性顽皮”酿悲剧》中的事例。《女大十一变》…  相似文献   

15.
这天,幼儿园召开了一次家长会,讨论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问题。园主任拉季娅·谢苗诺夫对我们说:“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喜欢劳动的孩子,也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会尽力帮助那些在劳动中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在做游戏时,常常仿效成人当‘厨师’、‘售货员’,做‘小女儿的妈妈’。孩子再长大一点,会觉得帮助父母做事比做游戏有趣得多。”  相似文献   

16.
如今,在欧美,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已经形成,并开始瓦解旧的家庭关系。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不再等级森严,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了。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关系体现在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称呼父母时不再需要用敬语,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可以直接用“你”字;孩子还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不用非得管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父母与孩子有了相同的爱好,甚至是最激烈的摇滚音乐,父母也会和孩子一样喜爱。孩子可以对父母说:“嘿,这是一张新音乐专辑,你听了吗?”或是“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听某某歌星…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自主空间,而父母更多时候作为陪伴者,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也是当下被大家较为认可的亲子关系模式.但是,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论断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父母和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更优的呢?本文基于前期“父母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父母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19.
爱在每一天     
爱自己、爱父母、爱伙伴、爱学习、爱生活,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让孩子——要在孩子心中播入爱的种子,这是每位父母都希望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呵护、支持、培养孩子的“爱心”呢?最重要的是将爱的音符融入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孩子从本身做起,爱自己、爱父母……1.爱自己。孩子怎样“爱自己”,需要父母关心吗?如果父母过早地、苛刻地要求孩子“让梨”,却没有细心指导“把关心留给自己”,孩子甚至会误认为“爱自己”是不光彩的、自私的。其实,爱自己是人的天性与真本,也是爱他人、爱人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之一。父母…  相似文献   

20.
在大人眼里,听话的孩子是乖孩子、好孩子。住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其实想想,孩子处处听我们大人的话,不但没有把我们这些大人“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反之亦然,我们也需要听孩子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