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教“乘加、乘减”时首先出示下图,并提出“谁来看图编一道求一共有多少苹果的应用题,并列式解答”的问题。生1:有4盘苹果,前面3盘每盘是4个,最后一盘是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连加:4+4+4+2=14。生2: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4×3+2。教师问:“4×3+2表示什么意义?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你先算什么?”生2:4×3+2表示先求出3盘苹果的个数,再加上最后一盘的2个苹果,所以先算4乘以3得12,再算12加2得14。教师问:还有其他方法吗?生3:2+4+4+4=14。生4:2+4×3=14。…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学生问我:“你的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同答:“没参加过高考!”曾经有学生问我:“你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应该是什么?”我同答:“参加高考!”说起没有参加过高考,我心里至今还酸酸的。记得1977恢复高考那年,我刚做了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3.
看到这样一则小幽默:“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我不仅没有感到好笑,反而被深深地刺痛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没有能力从宏观的视野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也无法提出什么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我只能从自己的课堂人手,发现一些问题,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读了一则题为《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小故事,对我很有启发,相信也会给教师们启迪: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教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教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6.
【活动设计】一、激发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听算”:2+2、5+5+5+5、3+3+3+3。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编“连加”算式,相互进行“听算”吗?学生相互编这样的“连加”算式,分小组进行“听算”。教师出示学生编的部分“连加”算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连加”算式,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这样的“连加”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比较。师:同学们能给这样的加数取一个名字吗?在学生取名为“相同加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相同加数”是二位数、三位数…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缘起: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指引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就是我们要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经非常普遍。“算法多样化”也得到了教师高度的重视。在一次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有五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统一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开始,参赛教师都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有的创设了小兔拔萝卜的情境,有的创设了商场购物的情境,有的创设了大头儿子挂气球的情境……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的算式后,其后的教学过程却又惊人地相似,现摘录其中一位教师的部分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第三册中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是解决笔算竖式的写法问题。教学例题时可凭借一年级学过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口算运算顺序,迁移运用到本单元笔算学习中,使大部分计算式题能用简便写法计算,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一般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一、强化旧知基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仅是学生组建新知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口算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笔算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依据。如复习口算“ 4+ 8…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页,第73~74页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鲜明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二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节,安排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连减、连加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读出算式和书写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两步计算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学会解答求总数的连加应用题以及求剩余的连  相似文献   

11.
如果要问一个语文老师教学中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作文教学;如果要问一个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该有但最普遍的一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作文难教难改,教师苦;作文难写不好得分,学生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曾有过如此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页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借助“乘车”这一情境,使学生感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进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对于连减的两种算法并未提到过。一次送教下乡,恰逢学生提起这两种算法,于是我灵机一动,就地取材,与学生“玩”了一回数学。以下是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13.
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完这个标题,我心里就发虚了。眼前仿佛有读者正盯着问:“你是一名专业型的教师吗?”但是,如果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你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那我马上会自信而大方地回答:“做一名专业型的教师!”教师,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有“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四方”的收获;因为有“三尺讲台论天地,一支粉笔写春秋”的诗意。但教师其实是不受人尊重的,谁都可以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评说几句。教师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而到了医生面前,神秘感油然而生,人们马上就变得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了。因为医生的专业性很强,而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相似文献   

14.
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法简析曲靖市教研室文素琴一、教材内容本单元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二、教材编排特点1加强了算理与计算方法的教学。在连加、连减法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教材先暂不出现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写法,而是把连加算式以两个竖式分步...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教学的点滴做起,在每一堂课中精心落实。结合小学数学第一册中“连加、连减”的教学谈点认识和想法。   一、设情入境,帮助学生自主发现   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的,就不失为一种“新发现”、“再创造”。教师在教学“连加”、“连减”的意义及算理时,不应一字一板、枯燥无味地对学生讲述,而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创设恰当情境,并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理解新知。例如教学连加时,可将书中的“小鸡吃虫…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兴致勃勃地去听了一位年轻数学教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课。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进而列式计算。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有3个鸭子,游走了2个,又游来了2个,共有几个?”“有8只丝瓜,摘了3只放在篮子里,手里有1只,还有几只丝瓜?”学生观察仔细,数量关系描述准确,教师大加褒奖:“说得很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听了学生的描述,心里却不是滋味:鸭子能说“3个”“2个”吗?丝瓜说成“8只”“3只”合适吗?学生的描述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流畅,什么地方的鸭子?哪儿的丝瓜?谁摘丝瓜?对此,数学教师没…  相似文献   

17.
张冬云 《语文知识》2014,(12):16-20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语文教师问他的学生,假如给你最后一天上最后一节课,你想上什么课?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学生回答:语文课。教师感到很欣慰,面带微笑地问他为什么?孩子的回答让这位老师大跌眼镜:因为语文课度日如年,我想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8.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数学第1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难点内容。教材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认识学生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并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教学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以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下面一些特点。1.瞻前顾后,联系紧密。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以及100以内的加法、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做好铺垫。连续二问的应用题是学生已学的简单应用题的延伸、拓展,又为今后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打基础。2.由易到难,类推掌握。教材把这一单元的内容分为三组,共6个例题,每组二个例题,…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