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红 《中学文科》2007,(11):68-68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我们采用开放式教学,突破写作教学误区,给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宗伟 《教育现代化》2005,(10):50-50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  相似文献   

3.
吴凌燕 《师道》2014,(10):32-33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强调:“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乐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激发学生写话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午习时,我把批改好的作业本发下去。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观看自己的成绩,兴奋地议论着……放学后,我在房间批改作业。这时,一阵急促的叩门声使我抬起头来。原来是班中的女生娟。我示意她进来,温和地问:“找老师有事吗?”娟说:“老师,小纯伏在桌上哭。”小纯是班中另一女生,学习挺认真,但平时很怕羞,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她怎么啦?”我急切地问。“她在看作文,看着看着就哭了。”娟递给我纯的作文本。我诧异地翻开纯写的这一次作文,一个“B”赫然入目。她写的是自己在初中生活的感觉,感情很真挚,结构完整,但语言稍嫌单调,…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品味亲情”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说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习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父爱母爱,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回报,正确理解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与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课标》对写作的诠释有几个关键点应注意:一是“考虑不同的对象”。就是说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作文题目以及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能够写,也就是让学生“诚心”写。二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表达从“以说为主”向“以写为主”过渡,也就是要求他们用比较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且经过了低年级的写完整句子的训练,但三年级的“写”是着眼于“段”的训练,所以对他们来说毕竟还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8.
邹瑞花  卜颖  肖烟 《现代语文》2008,(6):109-110
“老师,领条怎么写?”“老师,再给我一张纸。”“怎么回事?要了那么多张纸了。”“我……我不知道‘叁’的大写是怎么写的。”这是出现在学校假期退书费时的情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标志着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却存在“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我们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内容空洞,没有灵气。其原因是作文与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从内心自然“流”出来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们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听”是“说”的前提,是“说”的基础:“说”又是“读”的必要准备阶段:“写”则是听说读能力的语言概括,是听说读综合能力的再现。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尤为突出的是忽略“说”与“写”的训练。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有意识的将“说”与“写”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学完《口技》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口技节目,每组推荐2—3人,上台表演口技,这样就有模仿火车进站的、有模仿孩子撒娇的,还有国…  相似文献   

11.
“语文园地一”的“写一写”,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这是本册教材安排的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写话练习,也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的写话训练。  相似文献   

12.
刘丽 《新疆教育》2012,(14):146-146
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觉得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么写。尽管他们的眼睛扑闪扑闪地向我们诉说着什么,但在他们稚嫩的笔下,往往可以用“涂鸦”来形容。从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精神,在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倡导开放教学,敢于不走寻常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我们才能开启小学生稚嫩的习作之门。我做了如下尝试:1学会观察。丰富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以说,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我们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我们老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如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学生写作时,他们都有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大好景”,等待着“助人为乐”、“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感人场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表达与交流”部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本文试就初中作文教学中理性与灵性的培养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学生练习造句是写一句话,练习作文是写一篇话,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由于这项练习的重要性,一至六年级各阶段任课教师都格外重视它。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这些理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是必须贯彻执行的。  相似文献   

16.
[训练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了”,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来拟定题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资料写出令自己兴奋的发现。过程与方…  相似文献   

17.
一、留心观察生活。写好观察日记 没有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真谛。所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观察思考,离开了表达训练,学生要想把文章内容写得充实且具体.那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8.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是低年级字、词、甸的掌握运用向高年级篇章,阅读,写作训练的过渡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三年级要“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开始学写简单的记叙文”。抓好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较为正确、完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由此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华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0.
训练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