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廷玑的戏曲理论散见于《在园杂志》中,主要包括戏曲创作论、戏曲源流论、戏曲表演论及戏曲人物论。他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戏曲文辞风格、曲学渊源、舞蹈表演及人物个性化,并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提出应尊重剧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填词,不必拘于固定格式。他认为戏曲表演在于"传情"、"求似",关于戏剧人物塑造应有"轻重区别之权",要求全面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其个性等的阐述,均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2.
潘金莲是古代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淫妇"形象,明清时期的戏曲对这个人物不断进行重塑。沈王景的《义侠记》使她成为明清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清代花部戏曲中有关潘金莲的剧目大量涌现。这些文本对潘金莲的塑造并不精彩,甚至只是以乡野村妇的面目出现。但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潘金莲却极其成功,演员依靠出色的演技塑造了精彩的舞台形象,其看点主要来自于男性观众对女性美与旦角演员色相的欣赏。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观众进行交流,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戏曲《牡丹亭》正因为曲折的结构、不朽的人物和独特的语言铸就成一种强大的召唤力量,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倾心向往。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4.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5.
“不瘟不火”是个比较常见的成语。瘟,指戏剧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火爆,如“这出戏情节松,人物也瘟”。火,兴旺、兴隆,“火爆”即为此意,如“这一场戏的场面很火爆”。整个成语本来用在戏曲表演中,指戏曲既不沉闷乏味,也不火爆。如:“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 (人教社编高中《语文》第 1册杨述《恰到好处》 )现在一般指不紧不慢地做某事或进行某项工作。但是,不知为何,《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这一成语,并且往往被人写作“不温不火”或…  相似文献   

6.
作为重要的学术课题,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晚明曲家傅一臣的杂剧集《苏门啸》皆改编自拟话本《拍案惊奇》之现象,因《苏门啸》曲本面世较晚,尚未得到学界关注。据我们考察,这种戏曲、小说题材对应关系为现存戏曲创编仅见之案例,傅一臣围绕伦理教化这一主流思想意识,在戏曲脚色体制的制约下,凝练原作叙事时空,调整叙事视角,动用多种叙事技法,完成了从小说文本到戏曲舞台表演的转换。对比分析其创作经验,不仅为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研究增添了新的内涵,也有助于进一步辨析古代小说、戏曲文体之差别。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戏曲表演程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戏曲内涵方面、认知变化方面以及相互影响方面,细化阐述戏曲行当、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表演者的戏曲表演提供思路,以期为我国戏曲表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变脸”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翻脸;②戏曲表演特技,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愤怒等。我们  相似文献   

9.
问世于清代中叶的《梨园原》一书,是中国戏曲论著史上唯一的一部专论戏曲表演的著作。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曾一度被"名曰《明心鉴》",后"复更其名曰《梨园原》"。书中《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之所论,虽然皆为作者的经验之谈,但也不乏理性色彩。着眼于"明心"的角度论戏曲表演,《梨园原》堪称第一书。其中"心"之所指,既有属于剧中人物者,也有属于表演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猪八戒是一位极具滑稽个性的多重性喜剧人物,他的滑稽游戏与《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有传奇故事的“游戏文本”的文化功能息息相关,其滑稽表演源于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除了这个生命主题,对于外在的一切,他一概以滑稽的游戏态度自觉不自觉地颠覆,以本能对抗异化。以俗趣对抗正统,以欲望对抗雅正,以真实对抗卫道,在整个文本中造成了一个狂欢的局面,从而以寓重于轻、既否定又肯定的形式表现了生命律动的精神,造成了对生命自由的觊觎局面,《西游记》本文以此来复归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也正是这种本文里忘我的本能欲望的游戏和狂欢,象征了文本外知识分子在昔日的一种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