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废名是小说家 ,也是诗人 ,他善于用诗人的眼光捕捉日常生活中富于诗意的细节 ;他又是禅学家 ,喜欢在大自然中凝神冥照 ,感悟生命。因此他的小说有着与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相似的风格 :清远幽静 ,平和冲淡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曾以执着的精神,孤独地摸索着他自已创作的路。他是有才能的,他那具有浓郁诗意的小说以别具的个性出现在文坛,以它诗的构思、诗的意境和诗的语言,形成了他小说独特的冲淡清新哀怨忧郁并蓄的田园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然其著述的山水诗数量也非常多。他以奇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川之清丽俊秀,使他的山水诗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奇风格。清是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而奇则是其诗歌的创作手法。岑参的生平经历,个性及思维风格以及对其前人山水诗的创作风格的借鉴,都是其山水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田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一向以清淡简朴闻名,由于他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兴味,”在田园风情的描绘中,体现他对“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加上他优美的语言艺术,运用绝句的表现手法,着意追求一种质朴隽永的风格,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情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艺术视野、审美思想、题材和风格都迥异于其他作家。废名的艺术领域较为广阔,有诗、小说、散文和诗歌理论等,而以小说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城市知识分子为题材,另一类则表现乡村恬静生活、平凡人事;其中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小说最能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  相似文献   

6.
废名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是形成其独特诗化风格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这一点常常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尽管废名小说中的自由联想、时空转换跳跃、情节淡化等特点与西方现代意识流手法的表现特征是不谋而合的,但它又并非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意识流。废名在西方意识流小说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启发下。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是一个多转移多成效的作家,不仅表现在写作题材和写作方法上,也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如果说他前期的商州系列小说是一首首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那么,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曲曲呜呜咽咽的废都埙声。其语言风格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题材和写作方法的原因,也有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神秘文化的出现也使他的小说语言更加扑朔迷离,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废名小说颇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和田园诗的风味,充满着幽静和平之美。这是因为他当初是一位诗人,并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同时他还是一个大乘佛教徒,并对佛教禅学有一定研究。其小说的幽静平和之美学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叙写,即将少女诗化,将俗人雅化,将平凡的劳动美化;二是对大自然的禅味审视,即注意时空的构成,诸多意象的衬托,空寂、清远、静谧境界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是一个多转移多成效的作家,不仅表现在写作题材和写作方法上,也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如果说他前期的商州系列小说是一首首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那么,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曲曲呜呜咽咽的废都埙声.其语言风格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题材和写作方法的原因,也有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神秘文化的出现也使他的小说语言更加扑朔迷离,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废名小说论     
如果说台静农、王鲁章以坚实笔触绘出中国乡村阴郁凄冷的风俗画而代表了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倾向于现实主义的那一派的话,那么废名则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从而成为乡土文学中“素雅的浪漫主义”一派的代表。他的小说带着几分浪漫气息,把平凡人生的描写与诗情画意相交织融合,创造出一个平和冲淡、简约和谐的独特的神奇世界,他的别具风姿的写作风格在现代小说史上曾经产生较大影响,如卓然成为大家沈从文便明显受了他的影响。卞之琳不但承认自己受他的影响,还认为师陀(芦焚)、何其芳也均…  相似文献   

11.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小星》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这一数千年来聚讼纷纭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文本中的几个符号,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其活动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其思想情绪的变化。澄清了这些问题,一切笼罩在这首诗上的迷雾便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的晚年作品《玄鹤山房》描写了主人公堀越玄鹤患病将死前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着重刻画了患病前后的玄鹤从追逐权贵、热爱“人工”到淡泊名利、渴求“自然”的心理变化,从而折射出作者晚年的心象风景——对充满虚构的“人工”社会感到疑惑,却又无法融入“自然”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相似文献   

14.
"我是谁"是人类文化的千古之谜,自古以来一直吸引人们去思考.史铁生以敏感而睿智的心灵参与了这一思考,并获得了颇具深度的独特见解.主要内容包括:"我"是一种结构,不但在生命的整体里,而且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我"可以分为"内我"与"外我","主我"与"客我","小我"与"大我";"大我"表现为精神或灵魂,与无限之在相连,与绝对价值相通,表现为博大的爱愿,简而言之即神性的我.  相似文献   

15.
历代对朱熹的解读和评价主要是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着眼的。朱熹关于《诗经》的“淫诗”说可以说是他理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和谐与矛盾的一个统一。从此观点中挖掘出他所具有的睿智的文学思想的一隅 ,来揭开其理学宗师的光圈对其文学家身份的遮蔽 ,以便更完整地认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完整的人、富有的人、个性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等性质与特点。全面发展的人具有自由劳动、自由时间、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个人、艺术化等特点的生存方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文明建设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彭映艳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6):59-61,65
林语堂的"避隐"思想,不是为逃避社会与生活本身,而是为逃离政治与是非的漩涡。这既是他的存身之道,又是他追求诗意审美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在他的创作及其生活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寓幻体小说《猫城记》是其国民性批判的高峰。从老舍的人格心理和历史现场去探索该文本,可以感受到老舍本人弱者心态的积淀以及其清醒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虽然过多的政论影响了文本的和谐.但“灰色”的呼喊直指历史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