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梦雅 《文化学刊》2023,(3):227-230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诗歌储量多、学术价值高的一位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风格平淡有趣、意境优美,被称为“诚斋体”,收录在《诚斋诗集》中。本文将具体分析杨万里诗歌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凄冷寒凉的意境,研究这种意境的成因与影响,具体全面地阐释杨万里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杨万里研究基本是以单篇学术论文、年谱、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诗文选注和资料汇编等方式出现。前80年一直颇为冷清,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写的文学史教材对杨万里评价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万里研究成为学界热点,重点相对集中在其诗歌创作和诗文理论两个方面,并在宋诗乃至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下,给杨万里一个确切的历史定位———在南宋中期的诗坛上,陆游和杨万里分别占据着思想和诗史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南宋诗人杨万里不仅以自然山水诗而名著于世,同时还是"性灵"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追求内心自适与精神超越是杨万里"性灵"观的最终旨归,与儒家重视美刺、强调礼乐教化的传统诗学观念有着本质差异,这是时代环境与哲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晚唐元白、韩孟两个诗派的创作和文学理论中,发掘其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繁荣和词体成熟产生的推进作用。元白诗派的诗歌分类意识、娱乐功能观和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创作观,作为词体文体特征的形成背景,是本文论析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末世离乱的相似背景下,处于晚唐的吴融与晚宋的徐玑诗作中,俱有对宦途的忧虑与感慨,但二者诗歌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吴融的诗歌具有"喧闹的凄冷"式末世悲哀,徐玑则呈现出一种"寂寞的凄清",这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时代仕宦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仁者情怀,这种仁者情怀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集中体现在诗人的爱国情怀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隐性的则体现在那些意趣盎然的山水诗中。特别是他的山水诗作,诗人审美主体和山水景物审美客体的物我两融,赋予了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耐人寻味,能在自然万物中亲证仁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冯延巳与晏殊分别为晚唐、宋初的著名词人,其在词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两人都曾位及宰相,深受江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且晚唐与宋初两代时间相隔不远,这些都使二人词作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但由于生活经历及艺术个性的不同,二人词作同中有异。晏殊作为开北宋风气之先的词人,他的词在对晚唐冯延巳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本文主要从内容题材、情感基调、审美追求三方面对比晏殊与冯延巳词作的异同,突出晏殊对冯延巳词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欣 《文化学刊》2012,(2):32-41
徐德凝诗歌创作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正在于,那些诚恳的诗句来自一颗真挚的诗心,它们抒写着诗人的强烈感受,它们与这个社会一同呼吸,它们不寄于形式上的枷锁,它们描绘着真实的民间。在文学的创作生态多元化的今天,诗不应仅诞自"职业诗人"之手;诗人不应只作"诗歌"。从都可以做自己的诗。诗应该与生活和平相处,诗歌应该是人在这复杂社会中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著名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2012年2月10日是"俄罗斯现代文学之父"普希金逝世175周年的日子。当天,普希金的逝世地圣彼得堡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诗歌的冷落清秋中,大连徐德凝的白话诗继承了唐诗的社会性、元曲的白话性、中国诗体的形式美,融入了当代诗歌的元素,得到了雅俗共赏的社会认同,被诗界、评论界和民间称为"徐德凝现象",已成为当代诗歌的一面独特旗帜,并正在鲜活地招展前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分析徐德凝白话诗的成就、特色并给以定位,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介徐德凝白话诗,对于扩大、提升"徐德凝现象",建设大连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焦仕刚 《文化学刊》2011,(6):155-157
在新兴媒介冲击下,新世纪中国新诗面临着发展困境: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让新诗庸俗化,诗人追名逐利,诗歌伦理规则的无序和道德精神的荒芜,新诗异化与新生成为新世纪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环境,使新诗创作主体出现了权力化、明星化、官员化的变化;诗歌应有的自律意识也变得脆弱。新诗的新生方向必然是:拥抱现实,回归平民化立场;重建新诗伦理秩序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2.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3.
钟祥斌 《文化学刊》2012,(2):42-43,195,193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主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方向,应如何弘扬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实践中进行转化,使其通晓明白易懂,具有可操作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艺术,人们更容易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教化,  相似文献   

14.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湿地探悉     
每年2月2日(公历)是世界湿地日,但中国民间却给农历"二月二"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二月二,龙抬头"。公历的2月2日和农历的二月初二,温地与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龙,就这样巧合地联系在一起。自然与文化之间往往隐含有深刻的、必然的渊源关系。湿地,不仅是经济的、科学的、游憩的资源,更是哲学的、宗教的、诗歌的源泉。它好似一部巨著,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王士熙是元代至治、泰定年间北方台阁诗传承过程中一位占据着关键位置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王士熙诗歌集现已散佚,现存诗歌数量不多,但其诗歌对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主要介绍王士熙现存诗歌状况,对其诗歌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并以这些诗歌为基础,分析其诗歌艺术特色,以使人们对王士熙诗歌有更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7.
徐渭的题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黎英 《文化交流》2009,(10):57-59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徐渭1474首诗歌中就有300多首题画诗。徐渭的笔墨大写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其题画诗亦诗亦画,使诗歌充满着直观丰富的画意。诗画兼擅,诗画兼融,决定了徐渭题画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陈曦 《职业圈》2008,(3):155-15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9.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10,(5):111-114
蔡琰的《悲愤诗》是真正的由女性发出第一人称叙述的诗歌,刻画出集女儿、母亲、文人、难民于一身的女诗人真实立体的生活形象。这位女性的命运是与家国兴亡息息相关的,它既是"宏大"的,又是"私人"的。《悲愤诗》张扬的是一种女性主体精神,作者兼叙述者的女性性别特征和不以色相为关注点的叙述方式使它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为我们了解汉魏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有力的个案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