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苟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孟生态伦理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与"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尤为可贵的是,孔孟都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惜生爱物"、"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中国古代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法家的万物和合等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生态意蕴,对当代"和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着力普及和合生态意识、提倡适度消费伦理、构建和合创新体制、构建和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等,对协调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天,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科学的诠释与审视,对于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其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次第:具备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泛爱众",即爱一切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仁爱思想以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践行次第蕴涵着儒家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在历史上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下转变发展模式重要的研究内容,儒道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的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囿于历史条件的的约束,但其思想具有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万物平等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同时也使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具有历史内涵气息。本文以传统的儒道哲学智慧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敬畏天命""仁爱万物""取之有度""乐山乐水"等生态伦理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生命、节用资源、热爱自然等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安成林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45-46,6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近代在保护生态自然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以"仁民爱物"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理念,以及"万物有生,万物一体"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时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促进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认真反思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克服其时代局限性,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从生态美学研究的角度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美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从我国传统生态理念出发,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自由统一的生态审美状态,并从人的生态需求,培养"生态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来阐述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传统的伦理思想,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当今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举措中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去探究儒家的生态伦理脉络。“仁民爱物”是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他们从人与自然相依存的角度,审视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与“仁民而爱物”的伦理精神,以及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佛教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重建人和世界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缘起论是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成。"无我"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主张应以"无我"的胸怀对待世间万物。佛教提倡一种整体论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圆融无碍,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佛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佛教的平等思想、慈悲思想和敬畏生命的思想。佛教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有助于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莺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道家"法自然"、"为无为"等思想指导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应该吸收庄子关于自然环境保护思想,为构建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