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等四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文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将偶像崇拜引向正确轨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2006,1(12):11-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将偶像崇拜引向正确轨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对我们更好地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广州市的高中、职高、职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主要特点、偶像教育环境及其环境期望作了归纳与相关性分析,藉此对青少年教育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榜样偶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教师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及教育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榜样偶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并寻求榜样偶像教育的新途径以正确引导青少年,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对我们更好地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广州市的高中、职高、职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主要特点、偶像教育环境及其环境期望作了归纳与相关性分析,藉此对青少年教育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学生在热烈寻求和追捧偶像的过程中,既会受到积极影响也会受到消极影响。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学生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亚文化,是青少年时期的过度性要求.本文立足心理学的角度,从风摩一时的“超级女声|“现象来透视偶像--榜样教育,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予以正确回馈,以期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的现象,有其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综合因素造就了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样性和不成熟性,认真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引导青少年在人生转折时期正确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是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甚至整个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在当下大众媒介营造的单一娱乐化偶像崇拜语境中,青少年对娱乐偶像狂热追捧和崇拜,而这对青少年极其不利,因此加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新时期偶像崇拜对学校榜样教育的冲击作为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亚文化和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广大青少年在一定成长时期的必然心理需求和过渡性需要,往往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因而具有自发性、认同性和情感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渐独立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偶像崇拜: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引起了上至中央、下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困扰学校教育的难题。要解决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要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生活实践。青少年是特殊的文化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学校的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的紧张与冲突,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本刊将围绕学生亚文化诸多现象进行深入、持续的研讨,希望从多重视角聚焦学生亚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走入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从而为有效地塑造对青少年成长有价值的观念与行为奠定基础。本期专题“青少年偶像崇拜”就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我们特别邀请了理论研究者、学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分别从理论、对话、案例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话题,相信这样的研究、探讨会引发广大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是贯穿青少年时期这一过程始终的.本文对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开展学校心理干预工作及完善偶像教育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元异质、感性表象、善变娱乐、潮流群体性等特点入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进行社会、个体及文化的多维度探究,并提出几点粗浅的青少年偶像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朱晓敏 《科幻画报》2023,(4):146-147
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利用好偶像的正面教育作用,将会更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劳动偶像这个方面着手,结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探究劳动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使青少年劳动教育更具有抓手和实效。  相似文献   

17.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的性本能、宣泄和归属等心理因素的需要。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发展起激励和充实作用,也可能导致盲从、模仿等消极效应。为此,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系统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探寻出引导其正面发展的路径,可以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实际治理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7,(1):69-73
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深刻和持续的变迁,从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脉络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由此产生了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和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等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对策的思考,以期能为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为了全面了解当今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1年5月在全国开展了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情况调查。《人民日报》2012年3月2日消息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