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经学的发展经历了经今古文的衍变。在汉代有经今古文之争,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魏晋以降,古文学派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经今文学的发展隐而不彰,今文学派的典籍也大多失传,仅《公羊传》得以保存。清代中后期,以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异军突起,弘扬公羊  相似文献   

2.
扬雄为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转折点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今文经学"固守一经"、"烦琐解释"的基础上,在创作《太玄》、《法言》时提出了代表古文经学的解经观念,主要包括"要合《五经》"的经学立场、"《易》为经首"的经典认知、"约卓艰深"的释经原则。  相似文献   

3.
廖平与晚清今文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 ( 185 2 -193 2 ) ,初名登廷 ,字旭陔 ,后改名平 ,字季平 ,初名四益 (译 ) ,晚年又号五译、六译 ,四川井研人 ,光绪进士。 1875年进张之洞创立的等尊经书院受学于王运 ,治今文经学 ,尤重《春秋》。廖平曾历任四川国学校长、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廖平的一生学术发展道路以“变”为其基本特征 ,其经学思想共计发生六次大的转折 ,在中国学术史上是颇为注目的事。廖平早年研求宋学 ,主张尊孔。他自称“幼笃好宋五子书八家文。丙子从事训诂文字之学 ,博览考据诸书。庚辰以后 ,厌弃被碎 ,专求大义。”庚辰为光绪六年 ,廖平已 2…  相似文献   

4.
《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人只知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而不知韩国也有一位经学大师丁茶山的《尚书》辨伪巨著《梅氏书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成就也鲜为人知。然研究中国经学之跨文化传播以及研究《尚书》学特别是古文辨伪,不能忽视《梅氏书平》。这部书在订正旧籍旧注之误、补充疏证新的历史事实、阐释《尚书》义理之辨、考辨孔壁真本源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引起学界重视。同时研究《梅氏书平》,对于研究丁茶山这位韩国实学思想家的经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北宋郑獬可能是历史上《左传》成书秦汉说的最早提出者。南宋魏了翁亦疑《左传》乃秦汉初人所作。明嘉靖年间季本最早明确提出《左传》成于汉初张苍之手。近人洪业继之。然此数说无甚影响。真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刘歆伪作说。从历史渊源来看,此说远在西汉末刘歆挑起今、古文经学之争时就已伏下了线索。清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的问世,标志着刘歆伪作说的正式兴起。近世以来,大凡今文经学派和受今文经学派影响较深的学者多持刘歆伪作说。但现今此说已难见持论者了。代有增益说调停春秋说、战国说及秦汉说三派之间,以顾炎武的表述最为简明扼要。对此说有所申阐发明的是徐中舒。  相似文献   

6.
廖平(1852—1932),初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初名四益(译),晚年又号五译、六译,四川井研人,光绪进士。1875年进张之洞创立的等尊经书院受学于王阅运,治今文经学,尤重《春秋》。廖平曾历任四川国学校长、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相似文献   

7.
四川《春秋》学有二千多年的研究史,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代性。两汉重《公羊》学,蜀汉重《左传》学,宋元《春秋》学具理学特色,清末民初《春秋》学呈现考据学性质。其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学术潮流保持同步,但东汉和清中期相对落后。第二,不平衡性。汉魏、宋元、清末民国初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南北朝、隋唐、明代则又处于衰弱局面。四川地区绵延不断的《春秋》学脉,构建了区域性《春秋》学史。  相似文献   

8.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心。如果从形式上追溯其产生来源,礼例是其直接渊源之一,律例则是秦汉厦其以后春秋家义例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其诗学、经学思想颇具特色,别是一家。他的诗歌理论充分肯定真情的价值、特别讲究言情之微妙,视治心为诗歌价值所在。作为今文经学家,他又特别强调治礼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出融合今古文的特点。其经学、诗学思想的内在联结在于王闿运的"自治"思想,王氏以"自治"观念统领其学说,融会贯通了诗学与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