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祖国“自强”之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物质接触”“制度借鉴”和“精神交往”三个阶段。但不论是处在哪个阶段上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发展教育视为祖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并由此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革新,使之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步入五大误区:语用之“窄”,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或“读写结合”;语用之“泛”,把挖掘出的零散的语用点堆砌串联成教学过程;语用之“偏”,为体现语用而设定偏离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语用之“分”,教学中脱离文本语境的训练,导致内容与形式分离;语用之“被”,学生“被语用”,沦为语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如何管理?”针对这一话题,本期选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两个角度做了回答,《釜底抽薪之策》和《变“禁用”为“监管”》两文提出的是加强监督和控制的办法;《治本之策是“疏”》《关键是管住用手机的人》《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三篇文章提出则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2011版课标中鲜明地提出了语用教学观。教师聚焦语用、研究语用,教学有了可喜的改观,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对语用本身的认识,特别是对“用”之内涵的认识,较为片面、浅化。语用之“用”,应寻求功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有机整合。是“他用”与“我用”的共同在场,须由课文之“用”提升至课程之“用”。勿以教师之“用”代替学生之“用”,要兼顾文学之“用”与生活之“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l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语文味”越来越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强调表达形式的运用,让文本的语言艺术得以升值,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锤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教学时片面地往“语用”上靠,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甚至走进了“语用”教学的误区。对此,要细加思量和辨析,纠偏去蔽,防患于未然,让“语用”之船驶向正确的航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章回小说批评中的“气”范畴成熟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使用频率不高、无法独立使用及内涵的泛化等方面。根据其对应内容,可从作家之“气”、形象之“气”、文本之“气”三个层面加以观照。基于此,本文从文体特性、小说观念及创作范式三个方面切入,考察章回小说批评中的“气”范畴,探寻其生成、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7.
清诗总集是编辑者按自己的编辑标准从清人作品中辑选出相应的诗歌,按一定的编排体例编排的诗歌作品集,与以前各朝人编辑同时代诗歌总集相比较,清人编辑的清诗总集经过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支编辑队伍。他们通过对诗歌总集编纂之利弊得失的总结,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诗选之学”,表现出了编纂者强烈的专业意识,具体为三个方向:提出了选诗难于作诗的普遍认识,指出这既是辑者个人能力所限,又是由于编选同时代人之诗受诸多因素而限;总结了辑者素养的基本要求,指出既要具备诗人所具备的“才”、“胆”、“识”和“力”四个方面素质要求,又须具备编辑者所具备的“才”、“学”、“识”三个基本素质要求;与前代诗歌总集编辑者相比较,清人表现出了铸造精品的理念,即辑者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突出地表现为学唐、学宋之争,是否辑录存世者之诗,诗歌总集评点之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更是外交实践高度发展的年代。本文从春秋战国的典籍入手挖掘其所蕴涵的外交思想,并从“纵横之策”、“质子外交”、“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为了凸显母语教学的特点,从“把握言语指向,找准语用三起点”“玩转 言语范式,递增语用三量点”“锤炼言语艺术,唤醒语用三特点”三个层面探索“语用型”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真语 文”课堂.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三起点、三量点、三特点,让文本的言语价值得以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 能...  相似文献   

10.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简单”之策: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 语文教学不应该疏离生活,要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将教学信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悟的培养大多局限于阅读教学,其教学策咯基本是诵读、体验、联想、想象而已,学生所获只是些皮毛之悟,造成大量的伪感悟。我们应正确认识感悟,并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感悟。创设“愤”“悱”情境,寻求“感悟”机缘,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十三届囚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是策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两代领导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结晶。这种理论创新涵盖了指导思想、战略全局、奋斗目标、实现方针、基本政策以及一系列具体战略措施等方面。总结分拆这种理论创新对我们今后的“三农”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惠 《考试周刊》2014,(29):149-149
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当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日益成为焦点和热点。作者以"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浅谈,分别从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由此提出的应对之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与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再”与“还”的基本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这两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副词表示重复义时在意义、句法、语用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天人三策》既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汉武帝思想的重要材料。《天人三策》揭示了汉武帝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他后来在执政方面的很多政策都可以在这几篇策问中找到其思想滥觞。汉武帝在这3篇策问中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关于世道盛衰的问题;关于“帝王之道”的问题;关于天人古今的问题。董仲舒在这几个问题上的策对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方针以及汉代以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校教育焦虑是整个教育焦虑环境中的一个较为严重和特殊的类型,是影响职业学校教育社会吸引力的消极因素。职业学校教育焦虑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工业效率主义涂层而引发的关于教育身份预期的担忧,这种身份焦虑并非普遍现象,也并非不可避免。消解职业学校教育焦虑,实现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转向是根本之策,找到职业教育“生命意义”是关键之经,建设职业学校教育品牌和特色是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反腐败重在治本,去除贪欲则廉,去除贪欲的治本之策非教育不可,想从根本上战胜腐败,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本”在哪里呢?“本”就在人的心里。构筑拒腐防变根本途径是思想道德防线,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教育是取得反腐败胜利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