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藏科技》2005,(3):60-61
作物缺硼,可以通过施用硼肥得到补充,使作物生长正常。施用硼肥的方法一般有施基肥、追肥和种肥3种。(1)施基肥,即在种植作物以前将肥料施人土壤中,供给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的需要。(2)追肥,即在作物生长到一定高度,给作物施用硼肥。追肥有两种方法:一是喷施,即将硼肥溶化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  相似文献   

2.
玉米施肥要遵循"基肥为主,种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结合,追肥分期施;以前轻、中重、后补"为原则。同时要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注意集中施肥、深施肥,发挥以水调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桉树青枯病是危害桉树最严重的全株性病害。当前可以通过在运输、贮存、施肥、清理病株等环节对苗木根系保护,减少病菌的入侵机会,研究发现雨天开沟和施肥同时进行是诱发林区桉树青枯病的最主要原因,认真杜绝不科学施肥方式,可以阻止该病的发生和减少营林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春季施肥干池清塘后,鱼种放养前15~20天,合理施基肥。每公顷施有机肥7500公斤,配施磷肥300公斤,这样可以培肥水质。早春以后,水温逐渐升高,这时可以公顷施追肥4500~6000公斤,每隔10~15天施1次。为了提高施肥效果,可以采用搭架法或挂袋法,  相似文献   

5.
选取广西区6个国有林场按树人工林的200个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其养分变异特征和相关性,通过养分分级评定和背景值对比分析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以及桉树种植对土壤养分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速效磷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交换性钙,两个指标皆达到强变异性,pH值变异性最小,为弱变异性,其他指标皆为中等变异性。pH值与交换性钙、全氮和全钾、水解氮和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水平的正相关。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与其背景值趋势相符,表现出缺磷、缺钾现象。其中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三个指标对比背景值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6.
在鄂西北地区,通过对龙须草的生长规律及其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性研究表明:在缺肥的土壤上种植龙须草,其氮、磷、钾肥的施用时期有3次,第1次是春季萌发生长期,第2次是生殖生长基本终止开始转入营养生长旺盛期,第3次是营养生长旺盛期的最后1个生长高峰期初期。氮肥和钾肥的施用,第1次用量应少,第2次用量应多,第3次可根据植株后期的生长情况而定;而磷肥则应早施,可作基肥第1次施肥时1次性大量施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科技》2005,(5):59-60
控制氮肥施用量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的关键技术。试验表明,盲目增施有机肥会造成蔬菜硝酸盐超标。而将磷肥全部、钾肥2/3、氮肥1/3作基肥;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每667m^2施用量一般为3000-5000kg),2/3撒肥,1/3沟施;重施基肥、轻施追肥能明显控制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尤其是生育期短的速生叶菜最后一次追施氮肥应在采收前15~20天进行。不同蔬菜控制硝酸盐含量施肥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01,(4):40-40
要想获得平菇高产稳产,从菌丝到菇体都必须有充足的养分。在追肥上不应单一,应交换施用几种肥水,才能为菇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施肥可采用下述配方; (1)尿糖液:每50千克水中加尿素50克、  相似文献   

9.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种植技术。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前,冬小麦施肥技术体系在经历了长期积累和创新后,虽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但多局限于小麦生长的某一阶段、特定种植区域或单纯的施肥技术,施肥技术体系滞后于当前小麦产量水平。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农民科技意识不足,选肥购肥随意性强、施肥方式不合理等现象严重,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受阻。具体到河南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种植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基肥、轻追肥,重旋耕、轻深耕,且化肥追施多采用撒施或随水冲施。造成后果一是肥料利用率低,肥料资源浪费严重,小麦生产投资大,成本高,效益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耕层浅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遇到低温和干旱,冻苗、死苗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河南省土壤肥料站张桂兰研究员主持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先后在全省133个县(市、区、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到2009年实现了行政区域全覆盖,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没有足够的养分,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当前,农村存在的施肥问题主要有:忽视钾肥、微肥的施用,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施肥时节不合理等等。 这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解决施肥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普遍忽视钾肥问题是影响农业增产  相似文献   

12.
“广西桉树人工林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是以“十一五”林业科研项目“广西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测定、评价及平衡施肥技术应用”(项目编号:林科字[2007]第25号)、广西科学基金项目“速丰林施肥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桂科青0339011)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桉树生理性缺素病症及防治措施研究”(项目编号:林科200804号)三个项目为基础的整合研究成果。该项目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曹继钊教授级高工主持,广西国营高峰林场、广西理文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国营七坡林场、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森林培育领域的研究项目。项目组五十多名科技人员,历经七年多的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在林木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等方面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促进以桉树为主的广西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桉树的种植可以使人们走上一条快速的致富之路,因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桉树人工林营造的经验,通过对桉树苗种的选择,以及造林的技术,抚育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等问题上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察隅县“3414”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农业部《关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的紧急通知》精神,按照自治区农牧厅在山南地区召开的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2007年我县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获得玉米的最佳施肥量和土壤供肥能力及作物养分吸收量等基本参数,为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藏科技》2005,(4):61-61
很多农民已经沿袭了多年农家肥加化肥的施肥习惯,土地中的养分有的可能已经过量,而有的则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滥施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辛苦了一年不见好收成。  相似文献   

16.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使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或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在广西玉林市内桉树林区常见四种有害植物:无根藤、飞机草、葛藤和薇甘菊的形态特征、入侵途径、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以保护桉树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蔬菜面积稳定在120万hm2左右,产量在7000万吨以上,居全国第2位。其中,设施蔬菜比重占到50%~60%,以设施黄瓜、番茄种植规模最大。然而,由于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仍以一家一户式经营为主,加之农民日常管理存在盲目性,导致不合理施肥问题表现突出,以肥水投入超量、养分配比失衡、供需时期失调表现最为明显。由于目前国内日光温室蔬菜养分供需协同调控研究基础薄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组织实施了“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肥料减施增效机制及施肥技术”项目,负责人为张彦才研究员。课题组针对河北省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生产中不合理施肥问题,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维护温室菜田可持续利用为研究目标,采用氮磷养分总量控制、有机养分替代、肥水优化管理田间定位试验和15N示踪技术,从理论参数、养分推荐技术、肥料减施增效与菜田可持续利用途径三个层次对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生产合理化施肥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明确肥料减施增效机制和养分供需协同调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日光温室黄瓜、番茄养分精量化推荐技术,提出肥料减施增效与菜田可持续利用途径与模式,构建了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优质高效施肥技术体系。该成果的推广应用解决了生产中不合理施肥问题,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维护了菜田土壤持续利用,对实现日光温室蔬菜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苗木出圃时带下次大量的养分,必须向土壤中经常施肥补偿,以此保持土壤-苗木体系的养分平衡.苗木缺肥会降低苗木产量和品质,最适宜的施肥量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土培试验对含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硫硝铵(ASN)氮肥(简称ASN DMPP)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青菜硝酸盐累积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等氮量(每千克土用0.5g氮)施用条件下基肥75%、追肥25%的基追肥比例不仅可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还可提高Vc、氨基酸、Zn、N、K含量,改善了蔬菜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