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侵权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单纯地依靠无过错责任原则追究环境侵权人责任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侵权损害在确定责任方面存在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损害救济存在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化救济制度势在必行。通过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公共补偿制度等社会化救济制度,能够使受害人及时有效地得到赔偿。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重视了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进行了特殊侵权责任制度设计,但在价值判断和制度机理上依然秉持私权保护理念。这使得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着诸多内生缺陷和实施困境,其症结可以归结为环境侵权所致损害超越了传统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环境侵权中"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生态利益的损害已经不能在传统侵权结果责任框架下寻求救济,必须引入环境侵权行为责任理念,并相应地进行制度设计。该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行为责任性质界定下环境侵权的认定依据,环境标准制度可以发挥环境侵权认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3.
阐述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的民事侵权,针对现行司法实践中一般只对能够确定的人身、财产损害予以民事侵权赔偿,且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迫使一部分受害者放弃了法律救济的途径等问题。提出在环境侵权中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求为环境侵权救济寻求一条更加畅通的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攫取和环境的改变基础之上的.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在编纂民法典时,将环境保护与相应法律责任纳入民法体系.建构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沟通桥梁,建构环境侵权二元化救济机制与环境侵权损害多元填补机制,多方位、全角度的分析环境侵权救济困境,文章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范围内容含糊,存在很大争议.扩展环境污染适用范围的理论依据有环境权理论、公益信托理论和公益诉讼理论.将环境损害相关内容明确纳入《侵权责任法》,可实现《侵权责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一致,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跨国环境侵权事件不断发生,不仅给发生污染事故的本国及国民,也给他国境内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为此各国都加强了对跨国环境侵权问题的研究及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完善。尽管如此,与跨国环境侵权发展的实际情况相比,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法却仍然很不完善。只有少数的国际法文件和国内立法规定了相关的特殊冲突规则,其余都直接用一般的冲突规则来解决此类问题。我国的相关立法现状体现了我国立法的先进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环境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是一种“看不见”的内在损害,公民维权难上加难。分析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判决现状,发现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立法层面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司法能力不完备等问题。从环境人格权纳入《民法典》人格利益、《环境保护法》明确价值理念方面完善立法体系;从细化“严重后果”认定、合理分配多方举证责任方面完善法律制度;从鉴定机制建设、加强法官审判质效及技巧方面完备司法能力,以期更好地加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与一般的民事侵权相比较,具有侵权形态的间接性、反复性、累计性等特征,受害人所受损失往往无法得到赔偿。在借鉴日本环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环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可以切实保护环境受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环境侵权是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法律救济是环境法和民法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同一般民事侵权相比,环境侵权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也应有自己的特殊理念。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基本理念应确立为: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