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听到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令我的头脑轰然一下,感到一座图书馆坍塌了,真有点头晕目眩.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用一座图书馆来形容是恰当的.中国上世纪50年代遴选了一批真才实学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是他们中最后一个辞世的,无疑象征着一个学术时代结束了.  相似文献   

2.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3.
王治国 《教育文汇》2013,(18):43-43
钱文忠先生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中写到了季羡林中学时代的两位语文老师教作文的不同方式。一位是董秋芳先生。他教学生作文,永远是一个题目,叫《随便写来》:这个星期布置作文,叫《随便写来》,下个星期还叫《随便写来》。说是题目,其实是没有题目的。  相似文献   

4.
偶读季羡林先生的《我的求学之路》,其中有一篇《董秋芳先生》,记载了季羡林先生谈有关作的一些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语文(初中版)》2007,(12):24-24,40
我和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村的老乡,也是交往了多年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6.
文哲季羡林     
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1996年6月1日,我客居京城东皇城根下一家宾馆。那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20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一、起:感知"怀念"师(播放季羡林小时候与母亲对话的录音):这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你们猜猜他是谁?生:季羡林。师:录音中的母亲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感觉?生:她很爱她的孩子,很关心她的孩子。师:这样一位慈祥的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季羡林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生读课题。)  相似文献   

8.
《幽径悲剧》是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中那几处“转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品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超级链接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的著作,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7,(24)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最近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人欢喜。"  相似文献   

11.
98岁的季老季羡林、93岁任老任继愈,在2009年7月11日同一天辞世。 “人生不满百”,一语成谶。季羡林先生尽管久居医院。但对高寿者来说.他的身体算是较好的,精神状态更是不错。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挥毫,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等。他是因心脏病突发。突然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影响。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更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师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泰斗一级的学术大师的身上也是适用的。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长篇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正直,为文率真,在当代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朴素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其散文,如同品尝陈年佳酿,醇意浓且又芳香四溢,让人回昧,令人叹服。现就季羡林先生在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一文略加分析,以求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有一书,题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不胜慨叹:当我们看花时,我们在看些什么?在季老先生那些以留学德国为背景的散文篇什中,《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比较别致的一篇。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人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7.
叶铁桥 《成才之路》2009,(26):I0005-I0005
钱钟书、费孝通、巴金……近些年来.每逝去一位民国时期即已名满天下的学人。人们都会在无限缅怀中感叹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季羡林先生的故去,则再一次让这个话题延续。  相似文献   

18.
书架     
《教育》2008,(26)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作者:季羡林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奥运前夕,季羡林先生迎来了他97岁生日。这位出生在清朝末年的世纪老人,见证了100年来中国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巨变,我们也有幸通过这本自传,来了解他传奇的一生。这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季老一生经历的书,从一个农村贫穷的孩子成为  相似文献   

19.
院校     
《教育》2012,(35):14
北京大学:启动"季羡林东方学研究讲席"计划北京大学近期启动"季羡林东方学研究讲席"计划,这是季羡林先生逝世3年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他生前自己的话说就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据了解,此番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的"季羡林东方学研究讲席",就是要促使以季羡林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打下深厚基础的东方学得到不断发展和繁荣,鼓励和调动广大学人从事和献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2009年7月11日,一代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辞世。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先生生前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散文创作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大师驾鹤去,风范留人间。本期我们辑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治学方面的一些质朴而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一起品读,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