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过分依赖: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语文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不再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系统掌握,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做语文作业的时候思维上有很强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题、探究题就想抄答案,最好让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如何实施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呢?  相似文献   

2.
所谓整体理解和整体感知能力,是指概述出整篇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内容的具体表述过程、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听语文老师分析了数百篇课文,自己也操练了不计其数的阅读理解题目,为什么到了考场上还会在阅读分析题上失误较多呢?个中原因很多,但至少可以说明不少学生尚缺乏整体阅读的方法,因为许多阅读分析题往往是对文章整体  相似文献   

3.
在大多数英语课堂的问答中,很多的老师用优秀学生的答案代替了其他学生的答案,还有的老师用自己的回答代替了学生的回答,更有老师对学生的任何反应置若罔闻,只顾顺着自己的教学课件,一张一张地朝前播放,课件播完了,老师也就讲完了。课上完了,学生真正学到的却很少。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回到台下后,我心里依然紧张,通过这堂语文课,我知道了当老师真不容易,想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通过这堂语文课,使我学到了不少的学习方法,既锻炼了我的口才,也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艰辛。""这种机会来之不易,我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真希望还会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听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看着他们还沉浸在课堂中那激动的脸  相似文献   

5.
还记得刚当老师时的年少轻狂,凭借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尽情挥洒。那时候,得意于自己的临场发挥。年少轻狂在一次"推门听课"中受了挫折,听课老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让我开始了反思。自己上得"唾沫横飞"是精彩的课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接受、是否喜爱,取决于学生获得的知识和启迪、思维的锻炼与发展有多少。于是,我开始认真备课。我详细地备教材、备学  相似文献   

6.
仁慈是相对于威严而言的。现在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由于受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道理念的影响,表现出“威严有余,仁慈不足”。为了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观,在期中的教育学课程(师范学校的必修课之一)的考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情景分析题:有一天,某师范学校的几名即将毕业的男学生结伴去拜访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到老师家落座后,学生拿出自己带的一盒好烟,抽出一支请班主任老师抽。请问,如果你是这位班主任老师,你将如何应对这件事情。阅卷时我们发现学生的答案尽管五花八门,但基本的观点和应对的方式方法是大同小异,即: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赛场上运动员与裁判的关系。裁判错了,运动员也得服从。某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明显没有答案。但因为老师没说,全班同学没有一人提出试题是错的,全都随意写了一个答案。遇到问题时,老师会提供最容易得分的“最佳”答案,学生自己的答案都得服从于老师的最佳答案。在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爱迪生的老师给学生讲1+1=2,并举例说:  相似文献   

8.
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答案较劲的现象。 学生越是说不出那个“正确”的答案,老师越是着急,变着法子提问,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和自己心中的正确答案非常接近的时候,老师尤为着急,恨不得扒开学生的嘴巴把那个想要的正确答案“灌”进去,然后再由学生吐出来才好。直到有一个学生的口中终于冒出了那个词,老师才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9.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2009,(9):1-1
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答案较劲的现象。 学生越是说不出那个“正确”的答案,老师越是着急,变着法子提问,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和自己心中的正确答案非常接近的时候,老师尤为着急,恨不得扒开学生的嘴巴把那个想要的正确答案“灌”进去,然后再由学生吐出来才好。直到有一个学生的口中终于冒出了那个词,老师才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1.
爆笑超市     
像老师老师:"你一上课就不停地说话,你还像不像一个学生?"学生:"不像。"老师:"那你自己说,你像什么?"学生:"像老师。"理直气壮女儿吵着要买运动服,理由是可以穿着它晨跑。父亲说:"为什么一定要买运动服?穿校服晨跑也是一样的。"女儿说:"怎么能一样呢?穿校服跑步,别人不知道我在锻炼,还以为我上学要迟到了呢!"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高考中的选择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不断增加,尤其是材料分析题占有一定的比重,是地理高考中的重点。本文针对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陈述了一些见解,即读懂问题,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前提;读懂材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基础;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组织答案,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落脚点。并借此强调材料分析题不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主体性”这一观念虽然逐步被教师们认识、接受,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但多数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究其原因是:也想让自己课堂上有耐心地听学生们自由谈论,但怕学生不着边际会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也想让自己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写出心中所想,但怕这样的答案不能得到改卷老师的认同,从而影响了自己班级的平均分;也想让自己亲近学生,但怕这样失去了师道尊严,影响了课堂纪律。其实这种想法是多余的,许多的教育实践已证明“学生是主体”的正确性,我在这几年的时问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如能稍稍解除一些老师的心病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14.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学生读大学时,老师出题目,题目的答案老师已知道,考试用以试验和考察学生运用和理解能力;而做博士研究生时,是导师确定研究方向和专题,研究生找出答案,但导师并不知道答案。博士生答案找得好,就可以得到博士学位。但是得到博士学位不久的青年,还需要培养自己独立地选方向选专题的能力,同时找出答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普通教学不同,它不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讲解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会要求学生以手中的课文为基础,自己进行独立的探索,从而自己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同时,通过在课文中寻求自己所发现问题的答案,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蕴.师生之间还需要相互的交流沟通与切磋,通过老师的提点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扩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创造力,张扬其个性.  相似文献   

16.
记得小学有一门课,叫手工劳动,即,老师布置作业后,大家必须自己动手自己完成,如叠个纸飞机,做个小泥人等等,有时,老师还会要求学生把作业带回家做,到第二天再将“作品”带来,而每当这时,也就会有学生亮出由父母代做的种种玩艺儿,老师对此浑然不察或者知而不问,就这么睁一眼闭一眼,“认”了。自然,此类由父母代劳的学生也就因此失去了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记得小学有一门课叫手工劳动,即老师布置完作业后,大家必须自己动手自己完成,如叠个纸飞机,做个小泥人等。有时,老师还会要求学生把作业带回家做,第二天再将“作品”带来,而每当这时,也就会有学生亮出父母代做的种种玩艺儿。老师浑然不觉,也就这么相安无事,过去了─—自然,此类学生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真正的锻炼。于是想起了爱因斯坦。是小时候。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大家亮出自己的劳动作品,爱因斯坦立刻举起了一只挺丑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看,摇摇头。爱因斯坦便立即举起了两只更丑陋的小板凳,说:‘刚才您看到的是我做…  相似文献   

18.
答案不必撕     
每学期,许多学生都会买一些教辅用书,这些教辅用书的最后大多会给出习题答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为防止学生抄袭答案,就让学生把答案撕下来交给老师,剩下的习题留给学生做。这种现象好像已习以为常,学生似乎也接受了这种做法。然而,习以为常的未必就是科学的。且不说好端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得撕成一本破书是多么的可惜,也不说虽然你撕去了书上的答案学生要想抄还可以抄其他同学做出的答案,我只想说,教师在撕答案的同时,也撕去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撕去了学生的自尊,撕去了信心,撕去了诚信,更撕去了师生之间的美好情感。我在…  相似文献   

19.
在古诗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和启发之下,自己学习,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上学期我在教《暮江吟》这首古诗时,作了一点尝试。我根据诗歌侧重景物描写,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设计了两幅画,同时配合老师朗读诗句时的语气、表情来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做的效果比老师径直讲解要好得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顾惠娟 《中国教师》2008,(22):38-39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多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产生无从着手的困境,他们经常要么瞎蒙,要么胡乱写一个答案等待老师订正。事实上老师也明白,自己一讲学生就会懂,这只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