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在视角和方法上的长处。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小说史略》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流变,以及目录学和校勘学的方法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具体运用情况,试图揭示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中国小说史略》学术价值的生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文言笔记和白话长篇的两部代表作品,《世说新语》与《红楼梦》都是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伟大经典,在思想、艺术乃至哲学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这种渊源形成了某种遥相呼应的文化共性。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空间结构与大观视角;以人为本与以情为主;艺术精神与形上品格;女性发现与女性崇拜。认识经典的超越性价值,应当具备从人本位、情本体、美本原三个方面阅读作品的能力,在文学鉴赏和研究中,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超越性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3.
《在酒楼上》被夏志清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誉为《彷徨》集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仅就其篇名就耐人寻味——《在酒楼上》,为什么不是《邂逅》,或是《在茶馆里》?  相似文献   

4.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王炜 《天中学刊》2012,27(3):9-13
陈文新的《人情小说审美规范的确立》一文从辨体入手,剖析了《金瓶梅》的内容、题材、体式、美学品格之间的辩证关联。陈文新不仅有尊体的意识,而且有破体的魄力。他还原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并存、共生的关系,将《金瓶梅》与《莺莺传》等文言小说纳入同一个研究视域,梳理了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程。他继而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范畴以及逻辑理路出发,坦然地面对并合理地解释了《金瓶梅》的结构、人物性格等的杂乱之处,重新估定了《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意义与价值。陈文新治学重思辨、重"本民族的传统看法"。在研究《金瓶梅》等人情小说时,他坚持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治学理念,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本土的文学观念、学术理念,还原并创革了中国传统知识统序的建构逻辑和阐释框架。  相似文献   

6.
欧阳健先生所著《〈中国小说史略〉批判》一书,本于"求真务实"之良知、"后来居上"之勇气及反思之意识,从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前后之行状与时代背景、从"熟悉它所揭示的资料"、"领悟它所得出的论断"等视角入手,对《中国小说史略》之文献、观念、体例及评骘等方面予以客观而科学地分析,指正《中国小说史略》若干失当之处,所订甚精,于治小说史者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1961年夏志清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作者在著作中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论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至1957年反右运动的半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本文将从跨文化语境与主体意识两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成功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一代新人。这里所谓“新人”,主要指的是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发展到某一时代所必然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隋唐志传》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产生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的基本创作模式是“按鉴演义”,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但由于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隋唐志传》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小说中加入了较多民间色彩较浓的材料,同时也抄袭、移植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文学色彩也有所增强。这种探索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小说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因而有一定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鲁迅不仅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构建小说史,实现了文化批判和"学问根柢"重建的目的。"全本"《中国小说史略》应该是学术专著和课堂教学两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从"教学版"到"学术版"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通过小说类型命名和增删等将现代意义的"小说""历史化"和"自然化"了。鲁迅重写小说史不仅在于大学教育体制内作知识的更新,而且重新反思小说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萧相恺先生是知名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小说史领域孜孜矻矻、辛勤不懈地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的专著《宋元小说史》、《世情小说史》(署名向楷)、《稗海访书录》、《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史论》,以及他编纂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与欧阳健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校点的《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说经话本集》等,均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并为学界同行赞誉称道。  相似文献   

16.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胥》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小说史上,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堪称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该书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了汉末到东晋士族的佚事和言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  相似文献   

18.
曾经在文坛引发争论的“互文性”理论,因有网络文学的出现而变得十分普遍,其写作手法与文本内容对传统“纸张文学”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与颠覆。本文试图就“互文性”这一理论对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进行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对电影《大话西游》的明显模仿与对经典作品《西游记》的戏仿和颠覆,都鲜明显示出“互文”理论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而这一应用,也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尼采与叔本华》等文,业已带有比较研究之性质,而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才是典型的比较文学论文。《摩》文中已涉及到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诸多比较文学领域。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贯穿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及许多杂文中,从而形成了鲁迅自己的比较文学思想体系。鲁迅以自己宏富精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起着开辟与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问世以来,即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几经曲折,该小说史终于在大陆得以正式出版。本文试图分析它的写作特点,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