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2.
孔凡艳 《小学语文》2011,(11):17-19
一般认为“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笔者以为:“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建构学路成了以学定教有无切实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教”为中心,并不是以“学”为中心.这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学,并不是教师在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  相似文献   

6.
来文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对“一课一得”进行探讨,认为教师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  相似文献   

8.
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必须体现“教”和“学”的双边性。“教”必须与“学”相适应.“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相互适应和把知识、能力、人格转化给学生为特征的运动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的问题.建构合乎新课程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应该成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性最主要是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尽量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的“教”,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第二,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确实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语文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要求。简而言之,“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是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如何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喜欢的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了“以学定教”能得以成功实行的关键,也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联系工作实践谈谈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应有的三个创建。  相似文献   

11.
顾红梅 《双语学习》2007,(6M):58-59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与学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对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教与学分家现象的尖锐批判。他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先生要边教边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在做上教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是真学。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教”与“学”。“教”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和学生一起去学习。这种高效的英语教学就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密切配合.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相似文献   

13.
广大教师历来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对“学”的探究。其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和“学会”。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结合专家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万荣华 《课外阅读》2011,(11):286-286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陛、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对课堂上运用“探究性学习法”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获得几点体会谈一谈。  相似文献   

15.
数独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发布后,小学数学教师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评的脱节与分离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文章从“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出发,总结“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价值,并从“教”与“学”的一体化、“教”与“评”的一体化以及“评”与“学”的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策略进行总结,旨在发挥教、学、评三方的融合与推动作用,构建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取得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萍云 《教育探索》2008,(10):27-28
“从做中学”思想、产生式系统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是“做、学、教”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运用“做、学、教”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意识,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反思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过敏慧  林晓 《考试周刊》2012,(68):69-70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以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垫。本文结合学校开展的“导学案”研究,例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就曾对“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学合一”的精辟论述.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之间相互渗透,有效融合的统一整体.教师的有效“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高效“学”,达到“以教导学”.反之,学生的深刻“学”是为了推进教师的深入“教”,达到“以学促教”,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共赢”的目标追求.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主体实际、教材内容要义等因素,确定好“教”的策略.通过“以教导学、以教引学”等指导活动,讲解传授数学知识技能.学生主体在此进程中,积极呼应,配合策应教学活动,深入参与师生互动、探知分析数学知识、问题活动.高中生学习习惯逐步树立,学习要求逐步提升,需要教师“拿捏”好教与学之间关系,做到“教学合一”.本人现对“教学合一”理念在三角恒等变换章节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