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丹婷 《视听纵横》2007,(5):110-111
一、电视新闻导语强调是“声画合一”的优势,纸媒传达信息则较平实。 电视与纸媒体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因此,在电视新闻片制作中更加强调画面语言、文字语言并重,因此电视新闻导语与纸媒体的新闻导语相比有它的独特性。如在记者节当天,丽水各家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报道了与记者节有关的新闻,《处州晚报》的记者写了下面的导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画面是电视语言三要素中的要素。图像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根本所在。电视新闻的图像性决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图像性。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是由画面、声音和文字(语言)共同完成的,导语也一样。这里强调镜头的作用:一是因为镜头在表现事件性新闻时,由于视觉的关系,对观众有直接的冲击力;二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所能看到的境内外电视新闻中,导语仍是文字处理并由新闻报告员播报的。  相似文献   

3.
抠像是指“以电子方式将二级画面切至基础画面之上。”抠像画面并不是摄影机拍摄的基础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而是用电子技术“挂”在基础画面之上的图像。抠像在电视新闻中运用广泛,主播报道新闻导语时,在其旁边抠入与该新闻有关的小屏幕,不但优化画面构图,使画面富有动感,而且增加一条信息通道,提高新闻信息易受性。但是,电视新闻抠像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以香港无线电视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新闻样式都离不开导语。虽然导语只是开头的一两句或一段话,但它把整条新闻的中心内容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来了,起到了统领全篇、引人入胜的作用。作为新闻体系中的后起之秀的电视新闻,毫无疑问也必须具备导语。然而,人们重视的往往只是电视新闻中文字稿导语的写作,而对于摆在电视新闻前面的一个或一组画面是否具有导语性质,则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工作中也常常被忽略。那末,电视新闻有没有画面导语呢?我认为是有的。电视新闻是多种传播符号组成的,声画结合、视听兼备是它独具特点而自立于新闻  相似文献   

5.
罗文婧 《新闻窗》2008,(5):88-89
导语是新闻的眉头,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运用能起到提炼新闻主题,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所谓导语镜头,是电视新闻画面为了与解说词相呼应,因而需要有一个启幕的镜头。这个导语镜头虽然不是主体事实叙述,但可以先声夺人,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条电视新闻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已在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中形成共识。那种画面加解说,措施加数字的旧新闻模式逐渐被淘汰。代之以更具活力和生气,更贴近生活,以事件为主体的电视新闻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不仅体现了电视新闻画面构图和语言描述(尤其是导语)的创新,更体现了记者采访作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讲述新闻故事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画面叙事,而局部画面所构建的视觉逻辑中,有“大道理”“证据链”“共鸣感”,如何运用好这些视觉元素,成为提高新闻画面叙事逻辑的关键所在。文章深入分析典型画面叙事的新闻案例,提出新闻意义“远景宏观图谱+近景写实镜头”的表现手法,新闻真相“客观数据+人证+物证”的叙事结构,新闻共情“画面填补自述+关键视角旁述”的呈现规律,希望以此来增强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一瞬即逝,它不象报纸新闻那样可以用大块的版面和醒目的标题引起读者注意。所以,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除了画面因素以外,新闻的导语能否新鲜活泼、引人入胜,给观众以正确的引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电视新闻导语,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根据新闻的主题、内容决定的。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导语应该准确生动、简练明快、通俗易懂,并能和画面紧密配合。同其他新闻传播工具相比,电视新闻是以快、短、活、声画并茂见长的。目前,国内播出的电视新闻平均一分钟一条,约二百字。如此短的消息,是不能有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一瞬即逝,它不象报纸新闻那样可以用大块的版面和醒目的标题引起读者注意。所以,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除了画面因素以外,新闻的导语能否新鲜活泼、引人入胜,给观众以正确的引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电视新闻导语,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根据新闻的主题,内容决定的。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导语应该准确生动、简练明快、通俗易懂,并能和画面紧密配合。同其他新闻传播工具相比,电视新闻是以快、短、活、声画并茂见长的。目前,国内播出的电视新闻平均一分钟一条,约二百字。如此短的消息,是不能有  相似文献   

10.
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作为电视新闻改革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在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中形成共识。这不仅体现了电视新闻画面构图和语言描述(尤其是导语)的创新,更体现了记者采访作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导语表现在荧屏上,多为口播形式,它集中体现为一种听觉张力,尽管它还包含有播音员非语言情态,播音室背景气氛,相关主题抠像画面等多种辅助因素,但就其新闻主题,新闻价值而言,语言文字的阐述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当前,我们有些电视记者,存在着淡化文字、忽视新闻导语写作的倾向,认为只有画面才是第一的、主要的,进而放松文字功底的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媒体中,导语镜头的出现是图像与语言共同组成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完美体现。电视新闻导语不同于报纸导语写作,创造出了其独特的报道方式,帮观众更好地看懂新闻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台湾电视新闻导语镜头的特点,看其如何抓住观众眼球,以期为内地的电视新闻制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前 ,电视新闻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与报纸基本一致 ,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 :电视新闻的播出稿件只要加上同期所采访的内容 ,不加修改便可以拿到报纸上刊登 ,而不会有人感觉不对劲。特别是导语的写作 ,电视与报纸几乎如出一辙。应该说 ,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导语里 ,使新闻在一开头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让读者“先睹为快” ,是完全符合报纸的特点的 ,但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却不尽然 ,因为电视的第一要素是画面 ,而重要的内容通过导语由主持人口播 ,则必然削弱信息已重复的画面的表现力 ,有时记者为避免解说词的正文与导语重复…  相似文献   

14.
美化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形式上看,电视新闻受画面制约,一般都是单行题,与报纸常见的多行题相比,电视新闻追求标题美的局限性很大。电视新闻标题的出现形式也不外乎是直接压画面,有的是在播音员播导语时出,有的是在新闻画面开始时出。  相似文献   

15.
<正>一、电视新闻必须有完整文字稿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双通道传播形式是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的是,电视新闻有一篇完整的文字稿。它以播音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新闻文字稿不是依附于画面的电视解说词,也不是对电视画面的说明和补充。虽然从形式上看,新闻事实靠“画外音”表达,可是电视新闻的“画外音”不是断断续续的解说,而是新闻要素齐全的完整叙述(新闻评论节目在叙述外还包括评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同汉语言一样要讲究文通字顺,讲话、写文章是给人听,给人看的,要别人听懂看懂才能达到表述的目的。电视是线性传输,转瞬即逝,新闻的画面语言不仅要让人看懂,更应让人看得顺畅,才能锁住受众者的目光。如果画面语言让人“云山雾罩”或“眼花缭乱”,那结果必使受众“逃之天天”,既浪费了作者的劳动,又浪费了频道的空间和时间,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要讲究“文通字顺”。  相似文献   

17.
黄瑞卿 《声屏世界》2006,(11):56-56
电视新闻现场导语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的极具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现场导语运用得法得体,不仅有助于拓展报道手法、深化报道主题,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展示和张扬出电视媒体的个性魅力,使电视新闻具有更加色彩斑斓的艺术元素。笔者认为,记者做现场导语之前,应回答好三个问题:一问:为什么要做现场导语。现场导语是记者在采访现场即兴所说并由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新闻导语。它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闻现场;切入新闻主题;概述新闻事实;突出电视特色;引导观众关注。在很多情况下,现场导语具有“不可再现性”,…  相似文献   

18.
一,“独特”性电视与纸质媒体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因此,电视新闻导语与纸质媒体新闻导语相比也有它的独特性。如在记者节当天,丽水各家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报道了与记者节有关的新闻,《处州晚报》的记者写了下面的导语:记者这个职业对于市民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今天是我国第三个记者节,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记者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正处于一个很好的发展形势中,通过电视媒体来传播新闻,只有将导语镜头与视频图像,以及主持人语言等新闻信息合理配合,在新闻节目中完美的将各要素呈现出来,在能达到最佳的传播宣传目的。本文结合已有的新闻导语使用形式,就如何对电视新闻导语进行优化创新提出方法,以期为相关新闻制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概念和意义的思索电视新闻也有导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什么是电视新闻的导语,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视新闻导语就是解说词的第一段。不久前出版的《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就认为导语“……一般是第一个自然段,也有由前几个段组成的复杂导语和用第一句话作导语的。”这种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它过分地强调了文字解说在电视新闻导语构成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电视传播特殊结构因素的画面和音响在导语中的决定性地位。我们知道,诞生较晚的电视新闻无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