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陶渊明的诗文、个性、理想及其独特地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阐明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论点及其音乐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2.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3.
蔡邕与音乐     
萧琴 《宜宾学院学报》2007,7(5):106-108
本文钩稽古文献,比较详细地考证了蔡邕的著作(尤其是音乐作品),并藉此考察了蔡邕的音乐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又合理汲取了道家的思想)。蔡邕不但长于音乐理论的探索,而且擅长乐器的演奏(琴、笛),并且亲手制作过乐器(琴、笛、铜籥)。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是历史上的陶渊明,另一个是真实的陶渊明。真实的陶渊明具有二元对立的人格结构,他在文化人格和世俗人格的左右下,对人生、名声和仕途有着矛盾的观点,这缘于陶渊明性格上的的克制性。从他对酒、对琴和贫困的自述中可以得知他在为人上有一定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5.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与音乐之关系,由于旧史记载的错误而长期受到遮蔽,人们大多对陶渊明的音乐才能持否定意见,认为他不解音律、不懂音声。然而,通过对陶公日常生活中音乐文化修养及其诗文中音乐元素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的音乐生活实践,具备了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据此可以进一步探究其文学创作与音乐艺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长演奏旋律复杂多变的乐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欢古典音乐者的激赏。有天晚上,帕格尼尼举行音乐演奏会,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后,以为他的小提琴是把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应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没什么两样,觉得很奇怪.帕格尼尼  相似文献   

7.
持琴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演奏水平的提高。中国医学讲“气正才能通达”,对演奏而言,坐正才能气端,气端才能通达,通达才能舒展,舒展才能使各种技巧动作以及音乐要求准确到位。持琴的状态影响着拉琴的声音、节奏以及音乐的条理性与音乐规格等。正确的持琴姿势为:身体坐正略向前倾,头部保持平稳,不要低头。琴的肩带放在肩胛骨部位,琴的下部紧贴着身体,风箱放在左腿上,整架琴与腿部保持垂直状态,支点在脚上。弹奏时全身要处于放松状态。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手抚无弦琴的传说由来已久,此说虽有史料记载,但其中真假莫辨,而后代文人或迎合此说或避重就轻,倾向于把它当做一个文化符号来表现文人意趣。本文将从无弦琴之器、琴之人、琴之音等角度探析陶渊明手抚无弦琴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琴"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一是陶渊明守静之审美理想的外化,二是陶渊明守真之朴茂心性的写照,三是陶渊明守儒之深邃思想的折射。这些也渐渐沉淀为其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正能量、正趣味和正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琴(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是音乐教师的得力助手,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但不能乱用,琴弹多了,幼儿唱歌会随大流不动脑,离了琴就走音,不会独立唱歌。琴弹少了,对训练幼儿的音准、节奏,体会歌曲的感情又不利。那么怎样才好呢? 一、因人而异:对音乐基础差的幼儿应多用琴,加强他们的“乐感”。对音乐基础好的,可少用琴或不用琴,减少其对琴的依賴。  相似文献   

12.
韩愈描写音乐的诗篇不多,但是一首《听颖师弹琴》和十首《琴操》,却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听颖师弹琴》被称为唐诗中描写音乐最著名的三篇诗歌之一,但自欧阳修以后,对它又有许多误解,应予廓清。《琴操》十首,既是拟古之作,又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谪的悲愤心情的表露。它们的艺术性也很强,被多种琴谱所收录,对后代琴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国音乐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和音乐表演理论。古人对琴的描述则有"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之说,它因为长期在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溪山琴况》的解读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音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14.
孙娟 《焦作大学学报》2003,17(4):99-100
文章从钢琴的基础训练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阐述了琴法课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琴法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对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分别讲述了琴法课的具体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巴洛克时期主要有三种键盘乐器:管风琴、羽管键琴(也称拨弦古钢琴或大键琴)、击弦古钢琴。管风琴是巴洛克时期最早脱离声乐而独立发展的乐器。巴赫博采众长,把德国管风琴音乐推向历史的顶峰。管风琴音乐对巴赫的古钢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溪山琴况》作为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系统论述,也是对古琴音乐美学发展价值取向的指导性总结。以往学界对《溪山琴况》的结构划分着眼于风格、意境、审美等方面,从音乐本体角度对《溪山琴况》的解读尚未出现。"乐本体"思维模式是在"乐本体"音乐美学理论基础上形式的,是由意识要素、形态要素、行为要素组成的音乐美学思维模式。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可划分为"心况""音况""行况"三个层次,这种思维模式在《溪山琴况》中体现出逻辑性、辩证性、有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观禅宗音乐美学论述,可以发现,不少禅师的上堂说法、偈颂,都曾引用一些古琴名曲喻禅理、揭禅旨。禅师们闻琴、听琴、赏琴、说琴、弹琴,表明他们对古琴艺术的喜好和造诣,琴乐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说明以琴说法在"以音声为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琴道与禅理相通,琴与禅的一致。他们在琴乐方面的兴趣、说法、见解,成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禅宗关于音乐美学探讨的理论问题,除了论及诸如"以音声为佛事""以乐喻禅"等问题外,还涉及音乐创造之本源、音乐艺术之特征、审美主体之心灵建构、音乐艺术之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分析和探讨苏轼《杂书琴事》中的琴学观点,揭示其中体现的琴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琴思想形成和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 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诸多学者着重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而忽视其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如果能将《溪山琴况》中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与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结合起来, 将对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通音律,他的许多音乐诗歌中包含的音乐思想,都和嵇康的音乐美学有着相同之处。以嵇康的《琴赋》为例,其赋中所体现的一些音乐审美思想,如琴乐"和"的思想,即与意合,与天地合,表达自己内心所发的深刻感受、寄情于琴,将琴寄寓深刻情感,宣泄心中情绪的有生命的乐器,以及以琴悟道,追求逍遥闲适、心与道冥的古琴审美观,都在王维音乐诗歌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