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文章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本多元解读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本文提出了有效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胡启树 《黑河教育》2011,(11):14-14
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差异,所以,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文章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也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应该有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6.
多元理念的提出最对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盛行标准化的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明确了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教师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理解为"随意解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作品视界"范围。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个性化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必须根植于文本,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是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也不至于把她读成薛宝钗。  相似文献   

10.
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是明显的,表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就是有多种观点的呈现,教学必须以生为本,因此文本解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观点.从"一元"到"多元"是一种进步,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过于强调多元而忽视主旨的把握,则同样是一种偏离.文章认为应当坚持"一元为魂,多元为形",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文本解读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集体化。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提  相似文献   

12.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13.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多元解读与游离文本解读的现象,结合具体课例,归纳出四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多元解读的策略:抓关键词,解读作者心灵密码;揣摩言行,立体把握人物形象;体验情境,多元感悟深层意蕴;补充空白,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指出多元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必须根植于文本,尊重文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尽管文本解读可以是多元的,但首先要关注的是"信度",因为这是文本解读的一条"底线".一旦缺失了"信度"、超越了"底线",那么,文本解读得越细致、越深入,距离文本的"命意"也就越遥远.  相似文献   

16.
"教学文本"的公众性表现为明显的欣赏性,"比较还原法"是有效利用和开发文本欣赏性的途径,解读时必须重视"多元解读"的价值取向。而"教学文本"的教学性,则要求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采取"教学筛滤"的文本解读策略为基础,以理解、感受教学文本独有的语文性为根本。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由于文本的丰富多彩及多义性与学生认知的差异,致使阅读教学中必然存在多元解读。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包括文本的多义性、多解性及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多元解读呢?首先,要建构多元解读平台;其次,要走进文本;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引导学生填补留白。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多元解读,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彰显其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樊晓文 《甘肃教育》2014,(13):101-101
正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切入:一、以教师为主导,抓住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  相似文献   

19.
重视课堂生成,并不意味着忽视设计,更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备课。——题记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内容,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初始步骤,也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连文本的解读也不正确、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那么,阅读教学难以有序进行,教学的质量势必得不到保障。怎样才叫深入解读呢?这是一个无法定量的,也没有一定标准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大致的要求和基本的思路,更不意味着可以敷衍了事,浅尝辄止。过去我们强调“深入钻研教材”,现在我们强调“深入解读文本”,这两者是完全等同的,还是有所区别?我以为,是基…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必须充分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等提供依据.可以说,解读文本是聋校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 一、重视解读文本 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搞清楚"教什么",客观分析学生"已懂"、"能懂"、"不懂"和"暂时不需要懂"的知识内容,并以此确定教学内容、目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