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闲话信陵君     
本文在详细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基础上,对信陵君这一人物的形象性格作了归纳论述,并对司马迁的史传笔法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篇传中,司马迁用饱蘸激情的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魏公子形象。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罗献中 《学语文》2004,(3):17-17
《信陵君窃符救赵》塑造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在叙述信陵君宴请隐士侯生这个故事时 ,有这样几句话 :“至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赞宾客 ,宾客皆惊。”其中“遍赞宾客”一句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作注曰 :“(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笔者认为此注正好说反了 ,不合情理 ,应该  相似文献   

4.
一、如姬资之三年(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课本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联系全文,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课本将其中“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并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细揣文意,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资”字。《说文解字注》279页,段玉裁注云:“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绤。皆  相似文献   

6.
“资之”解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教材对“资之”的注释是“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把“资”讲成“出钱(悬赏)”,有值得再研究的必要。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末,“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替如姬报仇了。这不但有损于“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也违背了  相似文献   

7.
教学传统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学生对侯赢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信陵君.信陵君利用如姬窃取兵符成功后,侯赢对他说要"北乡自刭",而信陵君到晋鄙军的当日,"侯生果北乡自刭".……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不妥.课题是主谓短语,按照语言习惯理解,“窃符”的是信陵君,而非别人.然而,说“信陵君救赵”没有弊病,加“窃符”二字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根据情节,窃符之举,出谋者是侯生,实践者是如姬,信陵君不过是从侯生之计,请求如姬这样做罢了.着一“窃”字,实在容易误会为信陵君亲自决策,主动盗窃,把“信陵君”和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  相似文献   

11.
夷门歌     
王维  张宏星 《学语文》2005,(9):43-44
高中语文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记叙了信陵君交结侯赢的情况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夷门歌》则以84字概括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2.
众星拱月耀日光华──《信陵君窃符求赵》衬托手法的运用高成英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是从古典名著《史记》中节选的。写的是魏国公子信陵君接交侯赢成为知己;通过侯赢献计,窃取兵符,解救赵国的故事。文中主要人物是信陵君。他是当时魏王的同父异母兄...  相似文献   

13.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14.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处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显得十分活跃,形成了一个“士”的阶层。而当时的王公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或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竟相招揽具有一技之长的士为其出谋划策、效忠卖命,这便形成了当时特有的养士之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养士著名。司马迁在《信陵君列传》中写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足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义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写《魏公子列传》时,完全是以一个充满诗情和想象力的文学家身份出现的。他将心中渴望的、理想的君主形象寄托在信陵君身上。而至于写该篇传文,司马迁更近乎是出于发泄内心感受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写史。  相似文献   

17.
课文中的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的插图可以通过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内容。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插图与课文内容不符,有三点值得商榷。一是侯赢所坐的位置。古人乘车尚左,课文也已作了明确交代。信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如何理解侯赢在信陵君为迎他而摆的酒席宴上的一段肺腑之言,尤其是“今公子故过之”一句,是能否准确把握信陵君及侯赢二人思想性格的一个关键。多年来,教材将此句中的“故”释为“特意”,将该句翻译为“现在公子特意地(同我,即信陵君)去访问朋友”。笔者认为这种训释和翻译曲解了侯赢话中的本意,是欠准确的,“特意”之说难以令人信服。文章阐述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20.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