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作为学者的曹文轩一直关注孩子们的读书、生活、成长。他的小说以其精美深厚,充满诗意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思索,表达了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在《孤独之旅》里,作者以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堪称表现童年回忆的经典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从少年若瑟夫的视角认识亲情、人生和社会;《孤独之旅》是一个男孩在孤独的牧鸭旅途中成长的故事;《心声》细腻刻画一个敏感的小学生面对当前学校教育某些问题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文学报》报道,在最新出版的小说《少年张冲六章》里,作家杨争光借少年犯张冲的故事,阐释他的理想教育主张。杨争光最初想写的是一个乡村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深入生活之后,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正远离当初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孤独之旅》节选自北大曹文轩教授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部作品曾经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也获得了好多大奖。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怎样阅读小说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孤独之旅》这一课的学习,分三点来讲: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7.
杜小康生活在油麻地最殷实的红门里,可生活的变故却将他带入了一个残酷的计划里——芦苇荡放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便在于从意脉角度观照他的两次心灵突围,感悟他在体验孤独之旅、经历大自然的洗礼之后,穿越心灵的芦苇荡,用其稚嫩肩膀勇担家庭重担的精神之美。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和他的《美国》《诉讼》被称为“孤独三部曲”,贯穿着社会批判的题旨。人在现代生存环境中的精神孤独,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凄苦,就在于被遗弃的境遇中的孤独。《城堡》中的k也有不被社会接纳而在多舛命运中跌摔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现当代的世纪病,  相似文献   

9.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中主人公杜小康在经受了少年成长的痛苦与煎熬后,体会到了成长后的幸福,那是一种能将成长中的伤口解读为一朵美丽的花的勇气与豁达,是承受了人生第一次磨难后的成长的觉悟和孤独的苏醒。从此,责任担在肩上,生命变得坚韧,人生渐趋丰饶。  相似文献   

10.
《独唳无声》是王庆九先生很有特色的一部散文集。在极为喧嚣的当下,作者能够远离名利,能够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写作、思考,在孤独中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思考生命,打开了孤独状态的生命不为人知的一面——即充满诗意的生命空间,这是散文集《独唳无声》特别呈现给读者的丰富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都曾被自己的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感动。被自己感动,是美丽的起点;被自己感动,是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市级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本课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背景很陌生,对课文大悲大痛的情感基调没有生活体验。像这样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数量不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狱中联欢》等,  相似文献   

13.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为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都曾被自己的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感动。被自己感动,是美丽的起点;被自己感动,是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顾小卫 《广西教育》2013,(6):52-52,5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部反封建主义力作。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的。孔乙己这个形象一降生,就注定了孤独。他是一个喜剧式的人物,但却有着悲剧性的命运,孤独伴随了他的一生。如何解读孔乙己的孤独?新课程理念下,在教  相似文献   

15.
李零 《教育文汇》2007,(9):46-48
读《论语》,我的感受是两个宁: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相似文献   

16.
《广东第二课堂》2010,(11):42-43
读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仿佛闻到了油麻地大片大片艾草的药香味,眼前浮现起纯净的蓝天,太阳光照射过来,那房顶是一片金光闪闪;读《青铜葵花》,我似乎触摸到空气中那浓浓的水汽,  相似文献   

17.
走出孤独 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的手里拿着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一个双耳失聪的孩子来说,孤独似乎是他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刘娟 《现代语文》2009,(11):80-81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风格的转型之作。文本以回忆往事的形式,重构了一个江南少年艰难孤独的成长历程。而在形形色色的事情和人物当中,"我"的祖父孙有元是一个意蕴丰厚又充满张力的人物,而且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祖父形象。  相似文献   

19.
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的故事发生地——油麻地,我一直认为那是他曾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后来他的长篇小说《细米》之中,也提到了油麻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并没有走福克纳那种路线——建立一个庞大的家族的谱系——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油麻地不过是他在香港小居时住过的一个地方而已,他很喜欢,所以就被他纳进他的小说之中。这个精细而又喜欢唯美的人,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和他的艺术追求保持一致并产生审美碰撞的机会和细节。这样,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就生活在虚构的油麻地里。曹文轩在《草房子》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他不习…  相似文献   

20.
《草房子》     
快乐导航:那是1962年8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