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文艺作品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新闻标题也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首要的是要让“中国老百姓”一看就懂,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可当前的问题是:报上那些给人以“费解”,甚至有歧义的标题,几乎仍然信手就可拈来。生造词语,让人看不懂的有之:《企业不改革懒汉难得治》标题的前句能懂得,而后句“难得治”三个字,讲的啥意思呢?读过原文,方才明白。文中讲的是企业要不改革,一些不干活或干活不出力的懒人,就没有办法治住他们。这层意思用“难得治”来概括,似不甚恰当。《不恋“天南海北”主动申请…  相似文献   

2.
消息标题是指运用精当的语言,对消息内容所作的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标出消息中的核心事实(即实题);二是通过议论或抒情点明消息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即虚题)。这两种表现形式,有时由前者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有时则由二者共同承担标题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表现形式的具体运用作一番探讨。标题中应该有事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所以,作为对新闻内容的浓缩和概括的标题,就不能没有事实。待别对于消息这种新闻文体,更应如此。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有一定的区别,与文…  相似文献   

3.
李桂树 《兰台世界》2007,(8S):58-59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向世界宣告了美国侵略政策的彻底破产,司徒雷登作为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代名词开始广为人知。尤其是文章结尾处的“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预示着新中国全新外交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标题中,常能见到一词二用的制作特色。一词二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同一个词在一条标题中出现两次,但前后两个词的词性和涵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在修辞学上称为“转类”;另一种是,一个词包含有甲、乙两个涵义,虚指甲,实指乙,这在修辞学上称为“别解”;再一种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做久了,似乎会害上一种。职业病”——好挑出版物里的毛病。早年听说我们的前辈里头,有的人这种“职业病”发展到有点神经质的程度,对此我现在也能理解了。随手翻阅了几本书,发现其中有点儿毛病,编辑工作很粗糙。一本是《少年化学实验手册》,这一本书编辑工作粗糙主要表现在标题字体等方面不讲究。每章标题的章次数字和章题用了同一号的黑体字,如“九氯”。这很不妥。不妥的道理在于这很容易产生歧义和引起误会。如果第七章讲氯,此章标题用同一号字体写成“七氯”,那就太容易让人误解了。七氯是一种农药,人们容易误以为这一章是专门介绍一种  相似文献   

6.
妙用,即在新闻语言中,十分巧妙地引用一些新词汇。在引用中,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即引用的词汇应比原来的词汇更为简便易懂,更为生动活泼,更贴近所报道的事实,更能感染读者。如:“官倒”、“下海”、“懒棉花”、“白条”,等等,这些引用,就较为贴切自然,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在引用这些词汇时,作者考虑到文章的对象,显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要妙用新词汇,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构成因素来考虑:一是注意区别不同的读者对象。新闻虽然是对整个社会发布的,但某一新闻又往往是特指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灵活妙用新词汇了。如《别了!司徒雷登》就比《拜拜,美国大使》要生动活泼得多,也显得庄重、大方、气派、深沉。司徒雷登是当时美国驻国民党政府的大使,如果称美国大使,可能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是明白易懂的,但这样写则不免于平淡一般,而用“司  相似文献   

7.
读题辨误录     
拟个好标题,等于好新闻写了一半。 —一位资深记者的话 “头号教堂”及其他 深圳某报有一消息,题为“世k头号教堂在尼落成”.觉得欠妥。“头号”用来指教堂.似不恰当,不如改为“最大”。“世上”应为“世界”;“世上”通常指人间、阳间,照此说法,就容易产生歧义:这个教堂是世上(阳间)的第一大教堂,不是阴间的。 “在尼落成”,这个“尼”是尼日利亚还是尼泊尔?或是尼加拉瓜?外国的国名,使用简称,除非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如外交上的“中尼”(中国——一尼日利亚)。随意简化,只能导致称谓的混乱,发生误讹。这不同于中国…  相似文献   

8.
胡建华 《青年记者》2016,(24):55-56
标题应力求避免歧义,这不是新话题了.但浏览报刊、网站,各种歧义标题仍时常可见.本文尝试通过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案例的分析,对歧义标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梳理. 用词不当 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决定了用词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歧义. 主:不当无微不至“粮保姆”,要当抓大放小“粮司令” 副:托市收购致粮价倒挂国库仓容紧张,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亟待改革(《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7月16日第2版) 主题中的“当”既可做动词,意为“做”,也可做形容词,意为“妥当”.标题的原意显然是前者,但因“不当”作为固定搭配是一个常用词,初看标题时,很容易将“不当”理解为“不妥当”.  相似文献   

9.
葛美荣 《档案天地》2010,(12):30-32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篇著名的文章。文中的司徒雷登是何许人?毛泽东为何要写他?  相似文献   

10.
在某日报《都市周末》版上看到一篇题为《这斯俄买的》的文章,标题制作很醒目,可就是让人看不懂。“斯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新造名词,还是某外来词汇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让人如坠雾里。标题看不懂,只好看正文了。这是一篇介绍西安羊肉泡馍吃法的文章,直至读完正文最后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在一家小店吃泡馍,误认为桌上的糖蒜是饭店免费提供的,拿起来就吃,结果坐在桌对面的顾客用方言告诉他:“这斯俄买的(这是我买的)!”这样的标题似乎很别致,却让许多不懂当地方言的读者“丈二…  相似文献   

11.
案例 “奥朗德参加G8峰会工作晚餐领带奥巴马劝其摘下”,这是5月20日一家大型知名网站转载某报一条国际新闻时的标题。笔者看不懂,推测:可能因为奥朗德不太熟悉外交礼仪,在这个重要的外交场合有些失礼的意思。再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网站在转载这条新闻时,用的都是这一标题。这让笔者非常困惑,于是找到该报的电子版查对原文。结果发现,该报用的是新华社的消息,这个标题也非该报本来的标题。  相似文献   

12.
尹冰姗 《大观周刊》2012,(25):216-216
何谓“发现”?《现代汉语词典》这一词目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其二便是“发觉”的意思。笔者以为教学上的“发现”.含义相当宽泛,上述两种意思似乎是兼而有之,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发现”是实施阅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着皮”这句话,说明标题是文章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一个简短生动的标题,就能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就很“抓人”,将读者不由自主地引入文章内容中去。近几年,我从事业余爬格子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有了价值较高的新闻素材后,不急于动笔,而是将新闻素材在脑海中反复“过滤”,“提炼”出新鲜独特的标题,它像“磁铁”一下子就粘住读者的目光。要想制作出“抓人”的标题.必须使标题简短易读、准确生动、艺术性强。在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文学修辞方法制作标题.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是比拟制…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的“触发点”来自2月28日河北日报社内部小报《党报人》上的一篇“读报评报”。文章说的是:2月23日《河北日报》上刊出了一则新华社电讯稿,用了这样的标题──上副题: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方称中国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事发表谈话指出;主题:美方指责中国是别有用心。这个主题有毛病:既可理解为美国的行为“别有用心”,又可理解为中国被指责为“别有用心”。同日《经济日报》此消息的标题──上副题:美称我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主题: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别有用心。这就不会产生歧义。《党报人》的这种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播音和主持节目当中有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不清晰,不确定,有多义性,让人听了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让人“步人歧途”,误听误解。这称为播音和主持节目中的歧义现象。多年来,在广播播音工作中深感这种语言歧义现象严重影响从稿件内容播出到听众收听这种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文章的标题中,偶而出现数字标题,所谓数字标题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标题全由数目字组成,没有文字;一种是以数目字为主,夹以少量文字。数字标题中两个数字之间,往往用数学符号“:”、“十”、“=”等连接起来,或用波折号“——”连接。在一般情况下,数字标题表示的意义比较模糊,因而一个数字标题就是一个悬念,如果运用好,它比文字标题更具有吸引力。例1,《1:394的奥秘》(《文汇报》1990年8月16日头版)。这是篇小言论.说解放40年来,国家给上海新沪钢铁厂累计投资500万元,而该厂为国家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是新闻工作者对报道中最有价值的内容高度概括的精华语言.它对传播信息、表现主旨、吸引受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曾做过一次调查.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者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甚至有些读者只读标题,难怪《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抓精品首先要从标题抓起。”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8.
标题是版面的“眼睛”.制作精当编排美观的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当前一些报纸、期刊的版面上的标题却奇形怪状,”‘变态”’‘异化”.容易产生歧义。其表现主要是”十病”:分割肢解。把一条标题截为几节,分别排在文首、文中和结尾,使得好端端的一条标题被分割得不成样子。这种标题然法多见于社会生活类报刊和报纸副刊。据编辑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版面活泼”,可是却让读者费者鼻子劲儿了。读者先得花些时间去我全标题。我认为,生物如果被拦腰截为几节.将会失去生命,标题这样被肢解也会影响其整体美和生命力.还会降低…  相似文献   

19.
崔克明 《青年记者》2003,(11):28-28
新闻标题的“专利性”,指的是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的不可分离性和不可替代性,标题是内容的浓缩与提炼。那种“公用帽子”式的新闻标题,不看内容根本不知新闻标题是什么意思,又如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具有这类问题的标题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看似文采飞扬,实则缺少功力这类标题,乍看上去颇有文  相似文献   

20.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4):51-52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是不容小觑的.语法修辞和逻辑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比较常见,在标题中也并不鲜见. 用词不当 由于对所用词的使用范围把握不准,标题中使用了错误的词语,导致标题成为病句,这是标题中出现最多的一类病句. 如《水利反腐九江捕获158只“鱼”》《消防官兵徒手刨出5岁男童》《进餐馆偷顺腿小毛贼被抓现行》等.众所周知,鱼是论“条”的,这里却用了“只”;徒手只能是“扒”,这里却用了“刨”;生活中人们常说跑顺腿、偷顺手,这里却来了个重新组合“偷顺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