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朝贡贸易是明代进行对外贸易的合法途径,在明代中后期时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海外贸易从官方的朝贡贸易向私人的商舶贸易转变的趋势,并最终实现了这种转型。这种转型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并以地方为主导,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性的海外贸易体制。它是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必然结果,对明代的海外贸易、明代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留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与限制。  相似文献   

6.
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冶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调整国家机构、扩大皇帝权力,更有力地镇压农民;在经济方面也是进行严密的控制,如对海外贸易的独占与垄断,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权力的强化在经济上最明显的一种表现。“朝贡贸易”的实行,对宋元以来繁荣的海外贸易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对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扼杀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现在具体研  相似文献   

7.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由开放走向封闭。在这大背景下,福建的海外贸易港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初,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掌管对琉球等国的朝贡贸易,在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同时期的福州港却默默无闻。到了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往福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开始走向衰落,福州港取而代之在中琉贸易中的地位,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最重要港口。本文拟对两个港口地位的转化做一个比较研究。一、泉州港与福州港地位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明朝建国之初,由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有不少敌对势力逃到沿海岛屿及海外诸国,同时期倭患四起,这两股势力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的统治,明太祖下令禁海。据史籍记载“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  相似文献   

10.
明代永乐朝是朝贡贸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将朝贡贸易推向顶峰。明成祖大力发展朝贡贸易,采取了遣使四出招徕朝贡、对贡使厚重赏赐及多方优待等措施,达到了“怀柔远人”、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也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亏损,财富大量外流,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朝贡贸易暴露的种种弊端给此后近百年的惨淡经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明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上严重阻碍了明朝的对外经济活动,这与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严重背离,因而成为海寇滋生泛滥的经济根源。徽州海商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徽州海商依然是以追求自由贸易,追逐商业利润为特征的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海商。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民间海上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明朝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加快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促使了明朝实施更加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从而在客观上为明代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初,由于明朝延实行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直接推动下,苏禄与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虽然两国间的这种关系维系时间不长,但中国与苏禄的友好交往由此拉开了序幕。清代,中国安定下来,同时苏禄因外患积极寻求海外各国的支持,主动与中国建立起了朝贡关系。明清两代中国与苏禄的关系都是在中国强大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官方正式朝贡关系维系时间都很短,然而不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贸易都是中国与苏禄的重要交往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第15页正文部分介绍,“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蒙汉民族在宁夏地区的贸易活动始于永乐年间,这其中既有边外蒙古在宁夏进行的马市贸易和蒙古使臣在朝贡途中进行的贡市贸易,也有灵州“土达”与明朝进行的朝贡贸易。明中前期宁夏地区的蒙汉贸易是非定期贸易,贸易活动相当零星,而且完全由官府控制,民间贸易被严格禁止,因此,宁夏地区的蒙汉贸易长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发展十分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明前期明蒙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明蒙之间的战争对宁夏贸易的影响很大;二是明前期宁夏边防获取战马有多种途径,而且战马供应基本得到保证,所以,明朝不敢轻言也不愿意在宁夏与蒙古发生往来联系。  相似文献   

16.
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的官方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互市两种。根据当时朝鲜国内政局的变化,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与特点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处于反复与缓慢发展之中。其间问题最多的是洪武中期前后,表现形式为官方贸易时断时续,有失常态。贸易,离不开政治。明王朝从一开始就推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对朝鲜更是始终予以特别重视。然而,终洪武之世,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却很不稳定,于是引致官方贸易屡生摩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朝鲜王朝建立以前,朝鲜当权者在对待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威胁——“北元”的问题上,与明朝存在着根本对立的政治分歧。或者说,操演着两面讨好的政治游戏。同时朝鲜“贡不如约”,不遵守“常制”,态度又缺乏诚信,每每诉难,强调客观困难,尤其是朝贡和互市的商品经常存在质量问题。当然,明太祖的大国思想有时也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17.
明代所谓“闭关锁国”“片板不许下海”的禁海法令背后并非由于“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文化思想封闭等原因,而是由于明代财政立法方面的缺陷导致的财政危机;禁海政策并非贯穿明朝始终,而是随着不同的经济动因变化而呈现不同面貌,其根源都在于明代财政制度所存在的天然缺陷;明初期的禁海政策只是为朝贡贸易作保障的临时性立法,其目的是弥补和挽救明初便面临崩溃的窘迫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18.
朝贡的组织与管理是明朝朝贡制度完善的具体体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朝贡事务,不仅设置完备的机构,在朝贞的组织过程中也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对朝鲜的特例,使明朝与朝鲜的朝贡关系比其他朝贡国更为密切.给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并且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到了明朝,香料才真正实现全民化和日常化.究其原因,一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增加了香料通过朝贡贸易的输入量;二是民间海外贸易被阻止后,明朝政府鼓励百姓种植香料,使得本土香料的产量大幅增加;三是合香技术进一步发展,香料成本降低,使全民用香逐渐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20.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