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怀宁方言中动词词尾"着"字的分析,得出"着"字的三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性状的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着"字后可接结果补语、时量或动量补语,并可表一定的趋向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根据意义可以把结果补语分为三类:状态补语、评价补语和完成补语,并分析了"出"作结果补语的所占比例大于"成"的原因:"出来"表示动作完成,兼有使一种新的事物产生和从无到有的意思;而"成"可表"成功、完成、实现"或"成为、变为"义,所以它不仅能带结果宾语,还可带受事、施事等类型的宾语,这就决定了用"成"字难分辨结果宾语与非结果宾语。最后阐述了结果补语的作用:不仅表示动作本身的结果,还能指向宾语;有的是宾语发出的动作,有的是宾语所呈现的状态;有的补语不但表示宾语的动作和结果,而且还带有强调结果已经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4.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5.
语言符号具有拟象性。汉语时量补语在谓宾结构中的位置形式有“V+O+时量补语(+了)”和“V(+了)+时量补语+O”两种,这是由于谓宾结构所表示的动作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瞬时性动作,一种是持续性动作。性质为持续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为“V(+了)+时量补语+O”,即时量处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开始点和动作结束点之间;性质为瞬时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形式为“V+O+时量补语(+了)”,即时量处在整个谓宾之后,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发生后。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也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6.
介词“於”字在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问题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该用“於”字,什么时候不该用“於”字),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已久的重要的语法问题。王力在指导研究生时说:“我们可以做一篇文章专谈《史记》中这种所谓省略‘於’,字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用‘於’字,在什么情况下不用‘於’字。”这种建议,以点带面,显然有助于说明“於”字在古汉语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问题。根据个人的考察,“於”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於”字的有无,严格地说不是由句式决定的,而是由补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决定的。换言之,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就句式看,“於”字有无是任意的;而就补语意义看,“於”字有无不是任意的。  相似文献   

7.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8.
青州方言的语法特点:有丰富的词尾.大量使用量词“个”和部分特殊量词及特殊重叠形式.语类活用较为丰富.使用特殊的程度表示法:用“BABA”式表示程度极高;以“大AA”和“精AA”式加深反义形容词的程度;用“着”表示高级的程度.“着”作结果补语.“了”连接处所补语.“动+补+了”和“动+补+了啊吧”表可能补语.使用多种形式的比较句.以“A啊吧”表示反复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相似文献   

10.
张顺来 《初中生》2008,(12):35-36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或顺序的词,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数词有时也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千山万水”、“千锤百炼”、“一草一木”、“三拳两脚”等,这里的数词就不再表示确切数目,而表示“多”或“少”,是数词的一种活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汉语里两种带方位补语“来”“去”的结构,一种是“来”“去”置于宾语之前,一种是置于宾语之后。我们认为这两种结构有时貌的对立.这一对立可归因子结构成分词序在功能上的区别.换言之,方位补语后置的结构表动作貌,而方位补语前置的结构表动作结果的静止貌.在汉语的方位补语分析上,这两种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的相互关系向来没有详细考察过。  相似文献   

12.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它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数词有时也可直接修饰名词,如“千方百计”“一针一线”等,这时的数词就不再表示原来的  相似文献   

13.
郑献芹 《语文知识》2001,(10):63-64
在主施宾受的句子中,动词后边表示结果的补语从语义上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表示动作的结果属于施动者。例如:他喝醉了酒。(“醉”是“喝”的结果,但“醉”的是主语“他”)小明说错了话。(“错”是“说”的结果,但“错”是主语“小明”)(二)表示动作的结果属于受动者。例如:李强打伤了张涛。(“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左传》与《搜神记》中“于/於”字介宾补语的历时比较,修正以往关于“于”和“於”异同的某些看法,如“於”字可引进“原始意义”处所“,于”字也可引进“后起的意义”,包括时间、对象等“。於”在《左传》中已显示出取代“于”的趋势,而在《搜神记》中二者则进一步合流。从认知角度看“,于/於”字介宾补语前移作状语,其衬托作用更强,从而突出动词,使其成为语义焦点;同时,使语序与客观现实的逻辑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15.
引言 本文拟讨论广西桂林市南郊二塘乡北芬小村北芬话“着”字的用法。北芬小村距桂林市城区15公里,该村居民约500人,所操方言属官话方言之“桂柳话”,地方上称“桂林话”,实与桂林市城区官话略有差别。本文所论乃北芬话之“着”,非桂林话之“着”。 北芬话“着”字读zuo,阳平,与“桌”同音。其基本用法有三:(一)“着_1”为时态助词,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只出现于否定形式。(二)“着_2”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暂且的语气。(三)“着_3”为助动词,跟在别的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有了结果。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着_1 “着_1”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变化。“着_1”只出现于否定形式,用“没(有)”否定行为动作实现或否定状态的产生、变化。 (一)“着_1”附在动词后。 1.“着_1”表示过去或现在行为动作实现、完成。比如: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相似文献   

17.
当“的、地、得”三个字都作结构助词,都读轻声de时,很多中学生朋友不太会区分和使用,总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其实把这三个字区分开了,使用起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区分使用呢?方法有五种:一、彻底弄清三种句子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是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这三种句子成分弄清了,“的、地、得”的区分使用也就容易多了。一般规律是:“的”字用在定语后…  相似文献   

18.
吴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9):114-118
宜宾方言中的"起"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既可用为实词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又可用为虚词作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持续、完成或行为状态的延续,还可以放在述补之间,起连接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并可以补足音节起垫音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诗话二则》是学生课内自读课文。如何使学生读懂课文并有所得,教师的备课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词语理解、自渎提示、练习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词语理解的方法 1.联系比较。课文中有三个“始”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比较,得到正确的理解。“始”为副词,多用于谓语之前。课文中的“始”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如“始欲着‘推’字”中的“始”字(见《推敲》),可解释为“开始”。与这个“始”字意义相近的有“初”字(义为“起初”),著《诗词改字》者洪迈就用了“初云”、“初曰”。另一种是表示后面的事情乃紧接着前面的事情而发生的,如“始定为‘绿”和“至‘用’字始定”中的“始”字(见《诗词改字》),可解释为“才”。 2.适用已有知识。课文中“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中的“时时”,系副词,常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课文中“留连论诗”中的“留连”,系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