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清诗学大家王闿运之《唐诗选》是晚清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通过对选本所选诗歌及其评语的双重解读,不难发现该选本并非如王闿运自己所云的"不能出八代之外",亦非仅备诗歌之"美",而是一部力求展现唐代诗歌之流变、以求能为后学者呈现更多诗歌创作视角的诗歌教材,从中亦不难看出王闿运并非一食古不化墨守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文人。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及湖湘诗派在近代诗坛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但1949年以来对于王闿运及湖湘诗派的研究未能客观、深入地进行.特别是各种文学史对于王闿运及湖湘诗派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客观、深入地研究王闿运及湖湘诗派,仍是目前古典文学研究者探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闿运入蜀主掌尊经书院,不仅是王、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也是近代湘学和蜀学的风云际会。王闿运对廖平的影响是在开拓视野、学术转型和治学方法上,而廖平对王闿运虽然不无影响,却是很微弱的。廖平虽然受王闿运影响较大,但从深层学术思想上看,是和王闿运大异其趣的。这是容易为人忽略的地方,明此方可公允地看待这一段湘蜀学术佳话,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廖平学术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唐诗研究是古典文学学科中的“显学”,有着丰厚的历史积累,20世纪更进入其全面创新的时期。大致说来,20世纪初期,传统的学术形态仍有所衍流,而新型的唐诗观已然发端。属于前一类型的,如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老人论诗册子》、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6.
王闿运的拟古,只是学习汉魏至南朝诗的诗法,纯为艺术形式的摹拟,与内容无关.柳亚子、胡适、林庚白斥责他摹仿古人的情感与意境,完全不符合事实.他摹拟汉魏诗法的“以词掩意,托物寄兴”和南朝诗法的“婉而多思”;他的诗作就是对这些诗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杜甫与王闿运的对比分析,来揭示王闿运诗歌理论所反映出的末世文人的畏缩心态以及他的这种畏缩的心态给他的文学创作所带来的致命性硬伤。  相似文献   

8.
王闿运(19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王闿运幼年随祖母习书识字,7岁时从善化李鼎臣学习五经。初学时不慧,日诵不尽百言,又不能尽解,为同垫者所嗤。王闿运益加刻苦,所习不诵即不食。9岁时,毕诵五经。后因家贫不能延师,随家人读经史词章,早晚不辍。15岁时,已明训诂。后又从私垫。塾师不喜杂学,而玉闿运不喜科举之业,常读《楚辞》等未见之杂书,塾师常从后掣其卷而藏之。王闿运益愤,愈发博览群书。17岁时应童子试,18岁时问学城南书院长陈尧农、长沙熊雨胪,被先生称为奇才。19岁时补诸生。王闿运此时曾有用世之志,习书非仅训诂词章,意欲通经致用。21岁后,王闿运开始外游,曾到江西、武昌等地。26岁至省城入试,中第5名举人。28岁时入京应礼部试。户部尚书肃顺  相似文献   

9.
晚清湖南名士王闿运曾纂《东安县志》,当今学者多认为其书已遭毁版或者佚失.论文通过考察现存《(光绪东安县志》版本、内容特征和相关文献,考证此志即王闿运所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时期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王闿运在诗学的建构上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王闿运的复古诗学在不同于晚清既有复古诗学路径的前提下,不仅走了一条宗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发展向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闿运的复古诗学以通经为起点,进而引出对"情"的阐发,再外化为"文"的形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以"治情"为核心的复古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的创造才能,对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代独特的诗学批评文体,论诗诗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与以诗论事(人),经过汉魏六朝的酝酿,至唐代杜甫首创用完整的诗篇来论诗,其代表作为《戏为六绝句》。宋金时元好问以《论诗三十首》将杜甫开创的论诗诗推向高峰。明清以降,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出现了袁宏道、钟惺、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厉鹗、袁枚、龚自珍,以及一批女性论诗诗作者。他们各骋才情,名作迭出,使得这种特殊的诗体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论诗词、论诗曲,以及论词诗、论曲曲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论诗诗体制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唐诗仍有很大的空间。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为最。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王维诗歌及英译文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王维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非常推重唐诗,他组织力量编纂刊印了《全唐诗》,称唐诗为"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于唐代诗人中,他特别欣赏唐太宗李世民、王维、李白、杜甫,但对其他诗人也注意学习。其诗歌创作,对唐诗名篇佳句吸纳颇多。好以唐诗名句作"赋得"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康熙对唐诗的喜好。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许学夷的汉魏诗史观,受明代七子派相关思想影响较大,但又自觉地对他们的观点予以驳正与补罅,从而在思路与学理上对明代的汉魏诗歌研究作出一定的推进.本文着重从两方面对他的汉魏诗史观作一评述,一是对格调派尊汉贬魏的诗史价值观的批判,二是以"正变"说建构自己的汉魏诗史序列.  相似文献   

17.
明人对韦应物五言古诗的评价,从“陶韦”并称到“六朝余波”,再到“唐体之小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使韦应物诗歌研究走向深入,体现了明人古诗与唐诗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明代唐诗学与复古诗论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越中是唐诗之路的心脏地带,自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和文士雅客多隐居于此,中国的山水文学和山水诗就诞生在越中。大唐时代文士雅客纷至沓来,使昔日魏晋风流得以再现,其结果即是形成了今人所称的唐诗之路。从唐人诗文所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步魏晋人士的足迹来此访胜探幽的。可以说,魏晋风流在越中的活动是唐诗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思想体系复杂,融"道、墨、儒、纵横、阴阳"于一体,在唐前及唐初诗风绮艳浮靡的背景下对诗歌进行了革新,提出了"风骨"、"兴寄"的诗歌理论和"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对唐初诗风的变革及其后时期诗歌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