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古代"小说"的定义以及文学特点的角度对《世说新语》的文体进行考辨,《世说新语》是小说,其特征不具备称为史书的条件,同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重民在大学期间,曾对李慈铭藏书中的读书札记进行了系统的、较为全面的辑录与整理。之后,他拟编《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乃留意清人文集的编纂,进一步对李慈铭的文集、诗集等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并对其学术成就作出了中肯的评价。这一工作,不仅表彰了李慈铭的学术成就,为今人研究李慈铭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促进了他目录索引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李慈铭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的一生交游人物众多、范围广泛,交游对象有浙籍同乡、官员乡绅、诗文名流。他与士人交游的主要内容包括冶游娱乐、诗作唱和、人情往来、吉庆丧吊、宴饮集会、序跋题画、互赠书籍等,通过广泛的交游,对李慈铭的生活、科举仕途以及学术修养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慈铭词学思想与创作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学者,也是同治时期颇具风骨的词家.李慈铭的词学批评涉及到清代词学中一些核心论题:其一为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他推崇唐五代北宋词,对南宋词人,尤其是姜夔颇多批评,并直接影响到胡适<词选>的论词观念;其二是对词人性情与学养关系的讨论,在清代词学批评中,浙西词派重视格调之醇雅,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胸襟学养,但却忽视性情之抒写,纳兰性德、郭麐等虽倡导性灵,但却忽略学养,各有偏至.因此,李慈铭提出根植学养与独抒性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词学意义.他的创作实践了其论词主情、独抒性灵的思想,或写漂泊之苦,或咏家园之思,或感慨时事,均能将胸襟与识见、性情与学养完美结合,颇具风骨.因此,对李慈铭的词学思想与创作进行探讨,对学界更为细微地观察晚清词坛创作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对史料的分类与甄别作出了科学的界说 ,对古代历史文献的致伪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其辨伪理论和方法也别具识见。探讨顾颉刚的文献考辨理论与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研究是钱钟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散见于他的学术著作《管锥编》中。他把小说抬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打通文体界限,“以解颐资解诂”,用小说来觇人情征人心,他挖掘梳理了中国古代大量的学术资源,通过中西比较观照中国小说,用西方心理学、文艺学来阐释中国小说中的心理现象。他解构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方法,对中国小说中许多具体与微观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考据阐释  相似文献   

8.
王立教授的《古代小说母题与佛经文学比较研究》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填补空白的力作,很有说服力和启发性,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王教授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入手,进而从事古代小说中外影响的比较研究,其着力点在主题学的母题研究上,又能触类旁通。他十余年来已发表六、七部著作  相似文献   

9.
李时人,1949年出生于辽宁锦州。高中一年级时,因“文革”失学。经过十年刻苦自学,1980年在王进珊、廖序东等教授推荐下,由工人录聘为徐州师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教师,并进修研究生课程,因教学和学术研究成绩突出,1986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现任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时人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的主要成就有: (一)古代小说作家作品考订和文献整理工作。1982年,他发表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一文,重新确定这一作品的时代和文体,结论很快为学术界接受,被称为“可信考证”。他发表的关于《西游记》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杨慎以考据之法治《选》,对开启清代实证性的《文选》学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其著述中涉及对《文选》典故的考辨、地理的考订、正文的校勘、语词的训诂等诸多方面,并对李善注、五臣注进行了补充、纠谬等工作,对五臣注的态度还相当通达科学。另外,他还议及了《文选》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课题,有的识见对今天的《文选》研究者仍有启发意义。杨慎治《选》取得了重大成就,应引起当今《文选》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12.
李慈铭现存辞赋类作品17篇。就体类而言,有古赋,也有律赋。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抒发幽情悠思的咏物赋、带有论说性质的讽谕赋、赋写居室和怀人的亲情赋、写景记游赋和学术考据赋等题材类型。其辞赋文体风格与其骈文创作存在着相同的审美取向,崇尚骈俪,甚至以骈为赋;重视辨体,推崇古赋;征实重典,重视考据,在晚清辞赋创作中自名一家。  相似文献   

13.
马孟龙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1-12,19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诗中的“银河倒挂三石梁”句被认为描写的是庐山“三叠泉”瀑布。笔者结合文献、古人诗文并与该诗的内容相对照,对其重新考辨,认为李白并没有见过三叠泉瀑布,他所描写的应当是庐山“石门洞”瀑布。  相似文献   

14.
在金庸的作品中,舍与得是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他在刻画人生境界时,经常突出这一哲理的重要性,而落实到具体情境之中,故事的展开又有无心之舍和有心之舍的不同,前者体现在故事发展的自然流程中,后者则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舍与得也有其复杂的多元性,因而金庸在小说中界定为人性之正、人性之常。金庸以小说来表现佛理,作者不是刻意谈理,因而也就体现出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姚永朴在民国初年参与编修清史,在北大教授史学课程,后其门人整理形成《史学研究法》一书。在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变换,学制更新的社会背景之下,姚永朴史学实践与史学著作相结合。其在方法论上将刘知几的“史学三长”同姚鼐的“义理、文章、考据”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史学考史、论史、重视史料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构建研究方法写作体系,部分结论的推导过程上也借鉴了归纳、比较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在编修清史上,对传统正史编写组织形式、体例变动、编修步骤这些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上,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也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唐古文家李观以古文知名当世,韩愈与其交好,为其作墓志,称其“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他在古文运动之前英年早逝,留给世人诸多遗憾。其生平事迹在历代文献中记载甚少,专门研究李观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整理回顾前贤学者对李观的研究成果,可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便对李观进行恰当的文学评价和适当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对女性经验的传达,是出于作家对人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海明威注重在生物学和文化意义的层面上对女性形象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从而传达出他认为是不变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经验;而且,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对女性经验的传达更是与文学传统保持着基本一致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考证了作者吴承志生平。此书是明清两代《山海經》研究繁榮背景下的地理考证重大成果。全书分6卷,对应《山海經》原著,因尘封20馀年,书稿有缺失。吴氏地理考证成果表现在《五藏山经》的"点""线""面"兼顾,对后世《山海經》地理研究影响很大,吴氏古籍整理研究观和技巧也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0.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将考证的方法融入校勘实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