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初为杂剧之始”的关汉卿,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剧本,而今流行在世的元代杂剧剧目七百三十七种中,关汉卿的剧目就占了六十种以上,保存至今的全本元杂剧有一百六十种,而关汉卿占了十八种,在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四十一个元杂剧作家中居首位。  相似文献   

2.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现有县市地名121个。这121个地名,大致有山水地名26个,方位地名13个,祈愿地名12个,历史地名50个,特殊地名20个。这一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补充,而且切实反映出河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作为戏曲样式,实属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剧本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堪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驾齐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六百种,留传于今的作品还有一百六十二种,迄今可知的作家约计二百人.仅此可见元代杂剧作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实令人惊叹、仰服.元杂剧确以其辉煌成就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也不愧于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光的里程碑在现存的元杂剧中,近三分之二是仰仗于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而保存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属于古代叙事文学的重点组成,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成熟,在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经典人物形象,而历史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点组成,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元杂剧更具可读性。本文基于此,针对元杂剧的历史人物形象类型以及元杂剧中特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一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一课指出:“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据其文意,这里的“牧野”是一个地名专称,查《辞海》历史分册有“牧野”和“牧野之战”两条,也认为“牧野”是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诗经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从避讳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封建迷信思想三方面来论述封建专制制度对地名的影响。在地名中避讳的对象涉及国号、皇族、后宫、外戚、孔子的名字及其嫌名和偏讳,此外还有恶意避讳等范围。而源于封建统治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提倡与标榜,对人民某种行为的嘉奖和对教化的强调,使得仁义礼忠孝概念在地名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又从“君权神授”思想、对“龙”的垄断、皇家“风水”观和吉祥观出发,主观臆造了大量的地名。这些地名相当一部分因此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历史的垃圾,但也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在人民长期的使用中逐渐人民化  相似文献   

8.
学习历史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记忆,因为历史涉及大量的地名、人名、时间、历史事件等,只有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得到高分。尽管近几年的历史中考,结合新课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知识的记忆仍然是第一步,是基础,只有在大量记忆下,才可能运用、分析。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这里,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方法,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河南信阳地名曾因避皇族名讳而几多改易,文章考释了因避国讳而改易的信阳历史地名“苞孚”“殷城”“平春”“义阳”“期思”“蒋州”等六条。  相似文献   

10.
“邯郸学步”、“败走麦城”、“逼上梁山”都是由地名构成的汉语成语,类似的情况,在英语中也不乏其例。不少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来源:有的源于宗教或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希腊神话传说或文艺作品。本文收集了部分涉及地名的成语,试与读者共同领略英语成语的魅力。1.meet one's Waterloo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的写作素材来源众多,相较于其它长篇小说,在征引诗词上的数量尤为可观,就目前已发现者来说,有90%以上集中在《水浒传》、宋元话本、元明文言小说、元明戏曲、历代诗词之中。统计其数量分别为:引自《水浒传》65首、宋元话本28首、元明文言小说28首、宋元戏曲21首。  相似文献   

12.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3.
东坡杂剧在元代历史文人剧中占有突出地位,本文通过现存3部东坡剧的解读,清理了元代东坡剧所构成的颇为复杂立体的苏轼形象,揭示了其在文人话语、国家话语、民间话语三种话语结构中隐含的不同指向,以更广泛的视域审视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揭示了元人观照历史的多元属性。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元明爱情戏中,花园构成了完整具体的主题性审美意象,花园不但是剧中主人公青春觉醒、爱情萌动的重要场所,同时承担了丰富的叙事功能,寄托了作家不同寻常的人文和宗教关怀,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对象。  相似文献   

16.
由于赵匡胤出身低微而开宋基,自宋朝始,民间即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后来“飞龙”逐渐成为赵匡胤发迹变泰故事的代名词。宋元的相关笔记、小说,金、元、明的相关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相关的小说、戏曲,脉络清晰地揭示了《飞龙全传》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历史剧佳作纷呈,其作品主要以春秋诸候争霸、各代宫廷忠奸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历史作平台,艺术地再现了鲜明的复仇意识与爱国情结,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性的寻绎与张扬。  相似文献   

18.
口哨与杂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剧中的口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综合杂剧剧本和出土杂剧砖雕资料分析,口哨在早期杂剧中呈现角色化和剧情化倾向,它在杂剧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深刻理解这种现象对中国杂剧起源史的研究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