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在新文化运动陷入低潮与知识分子思想阵营走向分化的"后五四"时期,语丝同人显示出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的继续坚持,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抵抗色彩.周氏兄弟作为语丝领袖,源于<新青年>时期文学革命身份的认同,使他们的"语丝体"抵抗话语在社群同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成为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理性的拒绝与批判,"语丝体"散文的抵抗式话语在制胜论敌的同时,还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由启蒙主义者向个体言说者过渡的姿态,成为其寻找确认自我、呈现生命本真的通途,"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也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商业传媒文化的发达,期刊从合资创办到稿酬制度的实施,使"语丝"同人获得现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基础的同时,能够自由地"说自己的话",获得相对自足的公共话语权力,进而参与到中国现代话语的建构当中。结合鲁迅的"‘圈子’说"进一步考察,"语丝体"散文在政治话语权力和商业传媒文化的双重挤压下挣扎或游离的努力,造成了文体言说风格色彩的复杂性。作为知识分子文体的"语丝体"散文在关注"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之余,不期然烙下具备文化休闲和娱乐功能的轻松化写作痕迹,恰恰是现代商业传媒经济秩序支配下"语丝"同人易于专注"自己的园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语丝>周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期刊,其诞生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迁至上海后,同入立场发生嬗变.表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到迎合.作为文学媒介,性质嬗变的原因是: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同人间思想尤其是编辑理念的分歧是文学媒介性质嬗变的"信号灯".  相似文献   

6.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0,(3):55-60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对它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语丝》出版时期至20世纪末,既有语丝社同人对社团的实时评价,又有学术界对于这一社团的回顾式考察。第二个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研究者们从民俗学、传播学、文体学等诸多角度切入,从语丝文体、作家评价、杂志研究等方面对语丝社加以考察。尽管语丝社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可供发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进步倾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刊物。在鲁迅的领导下,它注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形成了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战斗特点。在通过一系列的斗争中,它本身也形成了一种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散文为主体的泼辣而幽默的“语丝文体”,这对以后的战斗小品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语丝派是一个复杂的文人群体组合,以鲁迅与周作人为执牛耳,二人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自然他们的文学思想观对《语丝》的兴衰也发挥着重大影响。两人各代表两种文学思想观,在《语丝》的发展历程中,这两种文学思想观不断地联盟、分裂,在分与合中成就了《语丝》的辉煌,也酿成了《语丝》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千山龙泉寺"法水常流"摩崖石刻作者款识向有思元思九说,今对照古今书家元、九两字的书写异同,并对照思元(裕瑞)书法风格,最后释定为思元.在当代千山研究著述中,亦有思元即清末龙泉寺僧思源说.经过钩沉检索史料,最终确定龙泉寺"法水常流"摩崖书丹者非龙泉寺僧思源,而是清代宗室裕瑞.关于"法水常流"书写时间,文章结合裕瑞被圈禁沈阳的时间及期间行状,厘定出裕瑞可能书写"法水常流"的两个时间段.同时结合裕瑞在道光二年(1882)为中会寺书写匾额的行为,提出"法水常流"的书写时间可能在清道光二年(1882).  相似文献   

13.
刺客豫让的形象历来被人忽略.本文认为,豫让的行为是战国士林精神的萌现,豫让的形象体现了<史记>的悲剧色彩.豫让是史公倾心描绘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15.
四平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外,产生的又一戏曲声腔,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声腔,清中叶后渐趋沉寂。位于闽北山区政和县杨源乡的四平戏以古朴粗犷的历史面貌保存至今,是四平腔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7.
严肃与轻松作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维度,长期以来受到学界不应有的忽视。在中国现代严肃文学主流压倒一切的强大声势中,追求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轻松化思潮具有别样的美学意义和文学史价值。《语丝》作为现代轻松化思潮的源头,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创作实践都有其确切的表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给《语丝》一种全新的评价,也有利于现代轻松化写作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8.
《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最精彩、最炫丽的篇章,司马迁对项羽和李广这两个悲剧英雄倾注了浓浓的爱意,是什么让司马迁如此偏爱这两个人物?本文分别从他们绝世的奇才、缺陷的性格、不幸的人生三个角度分析了这些悲情英雄身上的共同特质,诠释了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19.
论清代满蒙文大型“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年间圣祖敕令编纂了满文单语种大型分类词典——《御制清文鉴》和满蒙合璧的《清文合蒙古鉴》等。至乾隆年间,高宗敕令在这些早期词典基础上扩充类目、修订借词、增加注音等,逐渐规范编成了标音词典——《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此基础上编纂了《御制清文鉴补遗桑抄》、《清文鉴择录》、《选录清文鉴要语》、《清文总汇》、《满汉文鉴》等满汉合璧的大型分类词典,之后合并满蒙合璧词典和满汉合璧标音词典等。编纂了《御制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其后又增加藏文、维文等编成了《四体合璧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四、五体合璧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