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一直是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  相似文献   

4.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邓慧 《鸡西大学学报》2012,(11):100-101
乡土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已成为潮流,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似乎已被人遗忘,成为一种缺失的存在,它们失去在电视剧中的话语权。主要探究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被荧屏遗弃于角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分析中国当代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如何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的,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作家们是如何回应这一历史趋势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9.
五四现代作家对个体的审美观和主体意识的重视,凸显了现代风景叙事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小说中的由说话人所描述的风景叙事,平面式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个人的经验和实地的观察使得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具有深层结构的风景叙事模式。鲁迅和张恨水以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全貌,从而弥补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不足。二人的小说将景物叙写成功地纳入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版图”,为后来的风景、风俗叙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鲁迅和张恨水分别作为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两位大家,其作品中对风景和民俗等的描写体现了严肃文学和俗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雅俗取向。雅俗的真正界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故乡》以“变化”作为情节线索。故乡的人变而未变,故乡的风景变而又变,故乡的传统虽坚固却也开始松动。小说揭示了故乡的人剧变和社会凝滞不变的社会根源,批判其国民性,再现了凋敝的农村风景,并于象征性的故乡风景中寄寓期待。流动的现代性生活是小说书写的隐性变化,小说展示了种种现代性生活元素,并期待这种变化带来更多的充满希望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唐宏轩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14-15,21
在城市发展中,商业建筑是创造现代化和人性化城市的重要角色。商业建筑在满足城市对商业建筑的要求时,也应注重城市自然环境景观和历史文脉的问题。通过旧建筑的商业化再利用,使现代商业建筑与历史文脉相结合,并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是一种“现代才子气”的佳品。这种才子气主要表现在写景的笔调和抒情的恣肆上。郁达夫写景的才气得力于他对自然的感受,在景物中融注真情以及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姿肆的抒情则展现了一种真诚与坦荡的现代人格精神。精致的景物描写与率直的抒情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构成了郁达夫游记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湖南乡土小说的自然风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湖南文学主要是乡土文学。它因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的描绘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文章将就湖南乡土小说中的自然风俗的形态与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所面临的困窘,其中之一就是新与旧、精神乌托邦与不尽物欲之间的矛盾及搏斗。对当前享乐主义及娱乐至死的惊悚与批判,是每一位有志有为作家的责任。我省小说新锐李新勇,在他引起文坛关注的两部中篇小说里,用新颖的手法和沉重的思想,揭示了另一道风景,预示着现代人必须冲出荒原,重归绿野的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园林植物造景的特色在于,保留了浓郁的传统皇家园林的气息,并大量运用化华北乡土树种,同时采取了一些现代园林艺术的技巧,其造景的科学性、艺术性俱达到较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说唱叙事与现代小说叙事的结合,独特的风物民俗描绘,以及精到的口语、俗语运用,形成了丰村小说鲜明的大众格调。正由于丰村等中原作家的努力,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风格交融演进的过程,推动了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川西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是蜀地人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川西林盘文化的生成和演化,受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文从蜀文化载体、生态屏障、田园风光、人居思想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探析了川西林盘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形象作为文论中的核心范畴概念,在中国现代文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由中而西的改造过程。在新时期文学初期,出于对文革及此前文学过度意识形态化的反拨,文学形象论重新得到重视。现代文学理论的“形象”论,由于过分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将文学艺术狭隘地界定在对于外部事物的形状的模仿性表现或刻画上,始终没有脱离对事物可感可知性的依赖。最终使得这一曾经十分重要理论术语的式微,进而为“意象”取代。同时,新时期文学专注于观念更新,在文学观念的转型过程中,未能对新旧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也带来了许多理论的疏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