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科苑》2008,(5):73
前不久,福建省老科协顾问谢华安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系福建省龙岩市人,植物遗传育种学家,曾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院士是一位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母”之美誉的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在超级稻育种方面,育成Ⅱ优明86等4个超级新品种,创新了超级稻作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为我国水稻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启升,安徽省合肥市人,曾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长,现为长江流域(安徽)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十五”杂交水稻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曾先后获优秀归国学者,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主要从事杂交籼稻育种、绿色超级稻育种及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3.
专家档案郑家奎1961年2月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导师。农业部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第三届全国  相似文献   

4.
颜龙安院士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院士在40多年科研生涯中长期从事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为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专家。  相似文献   

5.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内速递     
正袁隆平超级稻高纬度实验亩产超1000公斤10月10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收割。该基地的水稻实验品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经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  相似文献   

7.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8.
颜龙安院士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_.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  相似文献   

9.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创新》2004,(7):21-21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的“竞争”中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已成功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将有望扭转近年来中国水稻单产年年下滑的局面。4月17日,在海南省琼海举行的超级稻育种技术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我国在水稻高产理论和育种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初步揭示了水稻超高产的遗传和生理基础奥秘,至今共培育出9个超级水稻新品种,以及10多个超高产杂交稻品种。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介绍,超级稻新品种在过去5年的累计播种面积已超过1.12亿亩,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高的达到了30%。…  相似文献   

1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2.
<正>肖培村,杂交水稻育种专家,2000年~2008年曾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现任内江市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主任、法人代表。1945年12生于重庆江津,九三学社社员。1969年自西南大学毕业后,长期农业科研一线从事水稻育种科研工作。于1988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内江市农业劳动模范"、"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两系杂交种"Y两优900"百亩示范亩产达988.1公斤,再创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这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担的"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取得的重要进展。2011年,两系强优势水稻杂交种"Y两优2号"百亩示范亩产926.6公斤,实现了中国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  相似文献   

14.
2000年7月30日,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以国家水稻品种改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式华研究员为主任的省内外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完成的“水稻抗病优质恢复系多系1号选育与利用”等5项成果及内江市农科所完成的“水稻恢复系内恢182选育与利用”1项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认为:水稻抗病优质恢复系多系1号选育与利用、优质不育系菲改A的选育及利用等2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恢复系稻病抗性改良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其余4  相似文献   

15.
谈到杂交水稻,人们自然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袁隆平的弟子、今年只有43岁的黄培劲先生,同样在杂交水稻的制种和推广领域有着22年不寻常的经历。1992年,黄培劲发明的“杂交水稻制种超高产的方法”为推广袁隆平院士等专家发明的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2000年,黄培劲又发明了主要解决超级稻制种中高产技术问题的“杂交水稻制种方法”,并正在为我国超级稻推广发挥着关键作用。黄培劲发明的制种方法专利无形资产评估达1.17亿元,并分别于2004、2005、2006年获得专利质押贷款3000万元、6000万元、5500万元,使黄培劲经营的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培劲,于1995年提出了制定《种子法》议案,于2001年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议案,又于2005年提出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议案。从杂交水稻制种一线走出来的黄培劲,在以推广杂交水稻为己任的同时,心里装的却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6.
2007年9月12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国内有关水稻专家对安徽省芜湖市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示范区种植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两优293“和“Y优1号“种植现场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在实地察看芜湖县东八村百亩以上连片高产示范片后,一致认为,示范区田间生长青秀,整齐一致,长势均衡,无病虫危害;秆青籽黄,穗大粒多,丰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育种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与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杂交稻种植面积2.2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也使得我国杂交稻育种研发在全球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研究如何建立高效运转的水稻育种创新体系,保持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对于保障我国水稻产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现代科技创新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力图从分析我国水稻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出发,阐明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水稻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速水稻育种创新和转化运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19.
2011年9月,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隆回县百余亩试验田"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产量的又一个高峰。然而,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如果我们的杂交水稻再不"走出去",少则5年,多则10年,国外的杂交水稻技术将很可能超越我们,我们现有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袁隆平院士何出此言?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万宜珍。  相似文献   

20.
1.袁隆平学术思想的意义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农学家,誉称"杂交水稻之父".他带领一班人,培育籼型三系杂交稻,较常规稻一般增产20%左右,又相继培育出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1976-1998年,全国推广应用2.2亿公顷,增产稻谷3亿吨.目前已在美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多个国家引种推广,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他荣获我国第一个科技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和九次国际大奖.根据由国家国资局授权的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认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最大的一宗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