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雕胡”探源李晖“雕胡”一词出自唐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唐时属南陵县境。玄宗之后,李白因支持水王李磷的“造反”行动,而触怒...  相似文献   

2.
唐都长安的胡食□韩建武胡食是唐代都城长安对西域传入的各种少数民族食物的通称。它在当时长安十分流行,《旧唐书·舆服志》载唐代长安“贵人御馔,仅供胡食。”说起胡食的来源应追溯到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至今仍誉满中外的“丝绸之路”。由丝路传入中原的食物有胡豆...  相似文献   

3.
“寿麻之国”今何在胡远鹏在千古"奇书"《山海经》中,曾提到一个名叫"寿麻"的国家。《大荒西经》有云:"有寿麻之国。……寿麻立正无景,疾呼无响。爱有大暑,不可以往。"这"寿麻之国"是今何处,数十年来,一直众说纷坛。"寿麻",郭沫若在《驳实庵字说》认为指...  相似文献   

4.
刘畅 《世界文化》2009,(7):32-33
所谓“大卫综合症”是指一种世界顶级艺术品所引发的症状,它会使当事人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甚至昏厥、不省人事。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以((圣经》中英雄为原型,创作出著名的塑像((大卫》。在米氏之前,利用大卫这一题材不乏佳作,多纳太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有以身披铠甲的武士创作的作品大卫,他们都是凯旋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5.
赵兴勤 《寻根》2014,(5):101-106
《南村辍耕录》所著录的700多种“院本名目”,多已不传。近几十年来,经过不少戏曲研究者的努力,对金院本的残存陆续有所发现,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胡忌的《宋金杂剧考》作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著作,在院本钩沉方面有不少创获。他的即剧寻剧、借剧证剧的研究思路,即从后出之剧作寻找金院本残存之印迹,以后世剧作中穿插表演之小戏(亦即“戏中戏”),证明院本的存在,影响不少研究者。后来,几乎所有试图在院本钩沉方面做点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所遵循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大都如此。  相似文献   

6.
葛承雍 《寻根》2000,(5):100-106
在中国北方汉语方言中,有许多地方将用湿适中的黏土放在模子中夯打而成的方形土坯,叫作“胡墼”。例如陕西关中“胡墼”,又写用“胡基”、“胡期”或“胡其”,山西太原、忻州、万荣等地就叫“胡墼”,青海西宁地叫“胡墼”  相似文献   

7.
王川 《东方文化》2003,(6):146-148
陈寅恪先生(1890—1969)平生注重姓名的研究,在讨论唐代九姓胡之“胡名”时指出,“胡姓”之研究,经桑原骘藏(1879—1931)等人的耕耘,已有成果;而“胡名”则“急待研讨”,他曾指导清华学生姚薇元(1905—1985)研究“胡名”,并在姚《北胡姓氏考》的“序”中举例说“胡名”对于历史研究重要非常,如“清代史事,则满名字之考证,殊与推求事实有关。治史不得置而不究”。  相似文献   

8.
1913年,以“怪才”闻名于世的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巴黎展出了他的一件名为《自行车车轮》(图一)的雕塑作品。这是一只倒插在木质小圆凳上的自行车前叉,还带有能自由转动的车轮,这是世界上最早一件现成品雕  相似文献   

9.
谢泳 《东方文化》2001,(6):29-35
我在《百年潮》杂志(2000年5期56页)上看到龚育之先生的一篇章《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章说,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中央会议上(也就是讨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那次会议上)曾说过:“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革命到了南京、上海,你还捉他干什么?”据龚先生讲,这个材料是他根据陈毅的一个记录和传达而来的。他后来还就此事  相似文献   

10.
收藏·拍卖     
《中外文化交流》2008,(5):88-90
圆明园流失珍品插屏拍出594万 在厦门白鹭洲宝龙大酒店3月3019的拍卖会上,一对从圆明园流失的艺术珍品“碧玉雕山水人物图插屏”亮相。经数十轮激烈竞价后,这对帝王将相案头摆设的插屏终以594万元的高价拍出。“碧玉雕山水人物图插屏”是众多流落海外的圆明园奇珍异宝之一,该插屏几经辗转,拍卖前的标价为380~560万元之间。  相似文献   

11.
本書自一九七九年以《文心雕龍創作論》書名出版後,迄今有十多年了。一九八四年,《文心雕龍創作論》印行第二版時,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訂,並在有關章節後增加了二版附記,以補充或訂正原  相似文献   

12.
吴强 《寻根》2005,(6):122-125
旅美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他翻译的《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中谈到皖南名门望族时,曾引用了一句“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这个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茂林是泾县一个古老的村落,是吴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最盛时全村占地数千亩,富商豪宅鳞次栉比,被誉为“江南第一村”。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冠     
汉代的冠黄强古人在狩猎活动中,从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冠。“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帽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以为首饰”①。冠冕发明的功能是装饰美化,兼有束发作用。《释名·释首饰》云;“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今年6月24日有一篇题名《想起彭德怀的“害怕”》的文章,上海《报刊文摘》(7月2日)加以摘要介绍。我看的是《报刊文摘》,读了几遍,爱不忍释。文章说,巴金曾经描绘彭德怀给部下讲话,“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彭总看了觉得很不自在,他给巴金写信,建议将这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彭总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文章的作者说:“原来,彭总是害怕颂扬啊!”  相似文献   

15.
湯用彤與胡適 在《胡適日記》中多處記有胡適先生與用彤先生之來往,我在《湯用彤與胡適(一)(二)》(刊于《中國哲學史》雜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這裏對未錄部分再補錄于下,并作些簡單說明。  相似文献   

16.
吹牛续考     
王春瑜  文方  成画 《寻根》2000,(5):107-109
20年前,我写过一篇《吹牛考》,刊于上海《文汇报》。大概是由于彼时“文革”结束不久,人们对“左”风大炽时形形色色的吹牛现象深厌之,故这篇芜文被一些报刊转载,并编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笔者不免有受宠若惊之感。民间有句俗话说“吹牛不纳税”。此话始于何时?见于何典?待考。不过,想来年头也不会少于千儿八百了。细想起来,吹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不见得所有的“牛”都让人讨厌。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可以说也是一种“牛”,因为若就事论事,白发长达三丈,就是世界奇闻了,怎么可能再乘上一千倍?但这不过…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中,“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很有特色的,而“礼”又可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三个方面。从文献上看,夏商周各有其礼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也都就“礼”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管子》一书对礼的论述在先秦时期是具有自己特色的,本文仅就《管子》中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19.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2023,(1):84-94+187-18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从小喜爱历史,从1978年报考历史学的研究生后更离不开历史,但我有自知之明,对蒙古和元朝历史总是敬而远之,能不碰尽量不碰。实在回避不了时,如我写《中国人口发展史》,讲人口发展总不能缺蒙元一段吧,我也尽量参照已有研究成果,再做分析推断。我想,在历史学界像我这样的人大概还不少,整个社会上就更多了。这倒不是我不重视蒙元这一段历史,其实在1978年前,或者在我读小学、初中上历史课时,就知道有成吉思汗,有蒙古大帝国,有元朝。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毛泽东那首著名的《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词句背得很熟。“反修(苏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