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2.
新谚语拾英     
何谓谚语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 :“谚 ,俗所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 :“谚者 ,直语也。”韦昭在注释《国语·越语》时说 :“谚 ,俗之善谣也。”综上诸说 ,我们可以给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精练而美妙的歌谣式的语言。古今文章大家 ,非常重视谚语的应用。贾谊在《过秦论》中 ,用“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的“野谚” ,提醒读者注意秦朝灭亡的教训 ;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的古谚 ,比喻六国“用土地换和平”的愚昧之举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用“满…  相似文献   

3.
民间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口传的、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斗争经验、聪明才智的定型化的语言艺术结晶。科学和哲理是它的灵魂,丰富的诗意是它的翅膀,二者的巧妙结合使它跨越时间、空间到处飞翔。对于民间谚语的基本特征,从古到今,有诸多论述。《尚书·无逸》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释:“谚,俗语也”。注意到了谚语的通俗性特点。《说文解字》曰:“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说文解字注》:“谚,无非前代故训”。认为谚语是前代人留下的具有教训意义的话。杜文澜《古谣谚》引《说文长笺》说:“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议论也,故从彦言;若鄙俚淫僻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谚语富有的国家,源远流长,人民喜闻乐道,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谚的古解,汉·许慎《说文解字》:“谚,传言也,从言,彦声。”是为谚的音义。据段玉裁注载玄应引古注,是“传世常言”之意,是为谚的文本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给谚的定义是“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音义文相合,道出了谚语兼有民间口语性的“座路浅言”和古籍经典性的“传世常言”的丰富内蕴。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俗语涵盖着民问多种语类,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时语以及口头常用的一些成语。时人多把谚语直称为俗语,是因为在上述五语中谚语的语龄最悠久,俗话的特点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释“落索”     
《颜氏家训·治家》引谚语云:“落索阿姑餐。”因谚文简晦,其“落索”一词甚为费解。旧说有二,似皆未允:卢文弨曰:“落索,当时语,大约冷落萧索之意。”郝懿行云:“落索盖绵联不断之意。”(《尔雅·释诂》“貉缩”条下疏文)王利器先生认为“家训此文,并无绵联不断之意。把‘落索’一谚放在全文中去理解,仍以卢说为长。”(见《颜氏家训集解》)  相似文献   

6.
古谚语漫笔     
年来笔者受约参加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俗语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于古谚语有所涉猎。所读所感,时有笔录。今撷取两则以《漫笔》之名披露,以期得到校正和深入的讨论。 其中,第一则,主要谈“谚”的定义问题。先谈历来古人对“谚”的认识,再谈今人对“谚”所下的定义,并进行比较,从而阐明笔者个人的看法;接着谈俗语辞典选谚的方法。第二则,谈“谚”的探源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谚”不完全来自民众的口头语,亦有来自古籍及古诗的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7.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8.
谚语可以分为自然谚和社会谚两大类,这两大类都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自然谚的科学性表现为:气象谚的科学性;二十四节气谚的科学性;农业生产类谚语的科学性。自然谚的局限性主要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如"种地没巧,深耕细刨""种地没巧,粪灌尿泡""种地不用问,精耕多上粪""庄稼不用问,水肥打头阵""夏至鸣雷,早稻定丰收""夏至起西北,晒死摇筛竹""夏至难逢端午日,百年难遇岁朝春"等等,都是片面性的。社会谚的科学性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实践观。但社会谚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谚语语言形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谚海》《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中国谚语选》三部著作中涉及性别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待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的态度,体现了大众文化。蕴含在性别类谚语中的大众文化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具有先导性,有启发民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表现在它的谚语之中”.英语谚语是英美民族语言中十分生动、有趣的成分,它反映了大众的智慧,包含朴素的哲理.它用词浅易简约,在为人处世的方法上给人们以启发、提醒或警告.修辞格可谓英谚的一大特色,研究分析英谚中的修辞格对了解和掌握乃至正确运用英语修辞、对于加深理解、学好用好英语也是大有裨益的.下面就英谚中的修辞格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阅:一、明喻(simile),又称直喻,是用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另一事物,两者在本质上或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通常格式是“主体+喻体”,中间“Like”或“as” 隔开.如:  相似文献   

11.
《左传·■公五年》中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样一段话。其中““辅车相依”虽仅四字,但说解却有颇多分歧。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注解《左传》的书籍,它在注释中云:“辅,颊辅;车,牙车。”自是之后,古今注本多沿袭此说。其中《古代汉语》就是一例,它把“辅”释为“面  相似文献   

12.
湖州谚语,是多年流传于湖州民间的文化瑰宝.湖州谚语内容丰富多采,有农谚,如“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把刀”;有气象谚,如“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露雪”;有讽颂谚,如“金窝银窝,勿如自家的草窝”,“西北风一刮,懒婆娘一吓”;有规戒谚,如“(地方)宁出一只虎,勿愿再出一局赌”;有风士谚,如“前山翻后山,翻到道场山;云巢翻道场,勿死勿收场”;有生活常识谚,如“春钓滩,夏钓潭,秋钓浪,冬钓阳”(春天要在浅水处钓鱼,夏天要在深水处钓鱼,秋天要在  相似文献   

13.
英语谚语是英语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看似简短的一句话 ,常常显得既寓意深刻 ,又韵味隽永 ,既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辉 ,也流溢着语言艺术的光采。国内有学者曾给谚语下过这样的定义 :“谚语是人的经验之结果 ,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 ,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 ,而规定人们行为之言语。”德国学者弗利得里希·赛勒尔在他的《德语谚语学》一书中说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具有诲人倾向和高雅形式的独立句。”英国版的《朗曼现代英语词典》(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对谚语词作了这样一个解释 ,说它是一种…  相似文献   

14.
《耳谈续纂》是茶山丁若镛结编撰的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的‘耳谈’直译为‘耳语相传’,是引用中国明朝时期王同轨的书名《耳谈》。《耳谈续纂》共有391章谚语,其中中国谚语177章,韩国(朝鲜-东谚)谚语214章。笔者对《耳谈续纂》收录的391章谚语进行分析,中国谚语和朝鲜谚语的共同点差异点以及传承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之”辨     
“为之”在古汉语里常是固定结掏。只因“为”的词性不固定,意义更灵活,“之”或实或虚甚至或省,故“为之”情况较为复杂。 (一) “为之”后出现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之”即为介宾词组,充当状语。例如: (1)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二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为,介词,引进行为对象,相当于“替”,或不译。之,代词,代孙权。“为之”是动词谓语“用”的状语。为之用,替他效力。 (2) 时人为之谚。(《通鉴·晋纪》) 为之,替他们或给他们,作“谚”的状语。“谚”用如动词,义为“编谚语”。 (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为之,替他(即周顺昌),作“声”的状语。“为之声义”直译为“替周顺昌伸张正义”。 (4)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疱丁解牛》)  相似文献   

16.
东乡族     
这首形式短小、音韵(yon)和谐(xie)、句式齐整、含义深刻的谚(yan)语是东乡族谚语。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其中“东乡花儿”人人会编会唱,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18.
夏天不能暴饮暴食,就是不能过饱,尤其晚餐更不应饱食。谚语说:“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有节、无使过  相似文献   

19.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