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凡学棋者,都希望自己长棋,却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长棋。所谓长棋,其实就是有关围棋的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飞跃”。要想达到这种“飞跃”的“果”,必须有两个“因”——一个是“练”,一个是“不练”。在这“练”与“不练”之间,棋就长上去了。 先说“  相似文献   

2.
原著前言节录   围棋浓缩了人生。人生喜怒哀乐尽在棋中,通者自通,昧者自昧。围棋的魁力足够使您相信,人生就是一盘棋。学棋,是入一个法门,学棋务必要学其诚。棋诚以至棋正.进达正事、正理、正人。本教材偏重说理。但围棋的棋理贵在领悟.非能于灌铸。所谓真理简约,大法不繁,心慧之人自然可以在棋本身悟得活生生的棋理。本教材认定,所有志于棋之人都是有能力自悟之人,因此谨戒滥理而务求实战启发。但本教材所有的棋形、棋题都是紧紧围绕所要阐明的棋理而存在和成立的。围棋的棋理合理地体现人生事物的一般原则,这一点学棋之人…  相似文献   

3.
棋艺茶吧④     
主持人:各位棋友,新年好!斗转星移,时光飞逝,惟有珍惜眼前,把握当下。许多人下棋多年,棋艺不见提高,请大家谈谈学棋体会,用什么方法长进快?阿拉伯数字:学棋方式因人而异,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多看棋书、象棋网站等象棋入门知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再选择科学、合理的学棋方式。依天剑:首先要向高手学习,观摩名手的对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者认真对待每一局棋,坚持打谱、复盘、分析利弊,逐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陈志萍 《围棋天地》2006,(13):73-73
也许是爱面子,俺特别怕输。从学棋开始,常因随手落子而痛失好局,以至每盘都冥思苦想,落下个“长考王”外号。只不过,棋力有限,长考之下,臭棋依然,实在无可奈何。所以,俺最喜欢看高手下快棋。每次看到他们手起棋落,快如电,疾如风,把棋子拍落在棋盘上,动作潇洒,手势漂亮,就说不出地羡慕。  相似文献   

5.
舍本逐末     
十三 《围棋天地》2011,(17):M0001-M0002
本期的《苏小驴学棋记》当中,苏鞋二段提到了《棋经十三篇》,说起了自己的感悟,而且建议学棋的孩子和家长们一同学  相似文献   

6.
宝贝的乐园     
刘雨 《围棋天地》2014,(11):20-21
家宝贝开始学棋了,想分享一些经历,也希望能和其他家长交流,取取经。家长教棋琴棋书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一生都有好处。接触过几个学霸孩子,都学过围淇,来对学业也有帮助。学围棋还能让宝贝远离电子游戏,健康又高雅,孩子妈不懂围棋,倒是很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家好!在这个新开设的专栏中,我还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比较流行的变化。也可以说我将学棋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东西,和大家交流一下。在围棋天地写过不少棋评,有不少棋友的反应都是认为我讲解得比较深,所以这次的专栏我将尽量地写得简单易懂一些,  相似文献   

8.
分析报告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6):81-83
分析,是学棋中的重要手段。对棋的分析,一般可通过“复盘”来实行。因此,建议初学围棋的朋友们在鏖战之余,也要试试复盘。以复盘而进行的分析、研究,是棋类项目有别于其它体育项目、文化项目的优势——当一幅画已经完成后,再来推敲刚才的一笔一划是否妥当,显然就不那么方便了。  相似文献   

9.
边棋,七岁男孩,阿城象棋学校中级班学员,学棋一年多进步飞快,棋风比较稳健。白一帆,七岁男孩,阿城象棋学校中级班学员,学棋一年多,下棋时反应快,但不够心细,随手棋多。本局选自中级班内部比赛。双方由中炮对后补列炮布局,红方吃卒选择了一路激烈的对攻变化。  相似文献   

10.
菜鸟的奋斗     
萝卜 《围棋天地》2014,(21):20-20
我只是一个普通工厂的小员工,虽然学棋已经有很多年头,但作为并非一心钻研,只是偶尔为之的低等级棋友,几年下来并没有什么长进。忙忙工作,抽时间陪陪老婆孩子,日子一天天就过去了,长棋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学棋一年, 自己认为棋力提高较快。现将自己的体会简介如下: 一、苦学棋理。有了一定围棋基础知识后,关 键要认真探究棋理。主要途径是:1、勤打谱。反复打名人的谱,就会看到高手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和关键环节上走出的妙手,每打一谱一定要认真总结,切忌靖蜒点水,浅尝辄止;2、看讲解。打谱靠自己琢磨分析,而看讲解,则是亲自聆听高手讲棋,时间一长自然受益匪浅。我除看 重大比赛外,中央台《纹枰论道》、贵州台《弈海方 圆》、山东台《中国围棋报道》等节目每周必看; 3、多学习。针对自己在布局、中盘…  相似文献   

12.
辽宁棋坛,人才济济。继“沈阳三小”任德纯、韩福德和我在全国棋坛崭露头角之后,70年代又出现了两大高手,他们是郭长顺和赵庆阁。1973年沈阳军区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组织者邀请我在辽宁大厦做象棋表演。记得当时我召集了韩福德、黄成俊、陈瑞权等人一同前往。期间有一六岁男孩同陈锡联将军挂大棋表演,加之陈瑞权有声有色的解说,博得了好评。以此为契机,体委领导让我重新组建在“文革”前解散的辽宁棋队。 其中郭长顺小我四岁,赵庆阁小我许多,他俩都是在沈阳“鲁家茶馆”学棋的。1956年郭获沈阳市学生组冠军,并参加了全国…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专访     
《围棋天地》2005,(8):13-13
记者:首先要恭喜你捧得理光杯,夺冠之际,你最想说些什么? 谢赫:此时我最想感谢的是原北海舰队司令员苏军,他老人家已于去年6月16日去世,今天(4月5日)正值清明节,我的夺冠也算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幼时学棋,当时青岛的围棋环境并不是很好,就在我学棋一年后,苏司令邀请国手华伟荣七段到青岛讲棋,当时华老师认为我在围棋上很有天份,这使得爸爸有了让我走职业道路的念头。可以说这个契机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4.
棋迷俱乐部     
小品三则 胡须借口 老李有个口头禅: “我学棋的那个时候”。其 实这句话没别的意思,老李棋臭,又不肯 承认,只推说老了,胡子一把,记性不好。 程某性诙谐,喜欢下让子棋,一日与 老李对弈,将老李升至四子,老李不喜, 道:“其实咱们水平相近,只不过现在我记 性差。我当初学棋的时候……”还没说完, 程某取出一副唱戏用的胡须挂上,接着说 道:“第一天就把老师赢了,那老头,胡子 就我这么长。”老李浑然不觉道:“对对,有 这么长了。”闻者无不绝倒。 象棋规则 王可白,象棋臭手,久而久之,无人愿与之下棋,于是转攻围棋,四处…  相似文献   

15.
《围棋天地》2008,(9):89-90
薄给人们的印象历来都是薄弱。围棋上的“薄”,也同样被选入反面教材并成为批判的对象。学棋时就持续被灌输“薄棋易受攻、易被动”,“走厚方能掌握主动”等等至理棋言,也曾在实战中因为棋走得太薄而大受其苦,因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视“薄”为大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很多事物在认知上的深化与蜕变,我渐渐领悟到,薄并非一无是处,薄亦有道。  相似文献   

16.
定段赛是学棋孩子的奥林匹克梦,也是学棋孩子家长的盛大聚会。自从自己的儿子开始学习围棋,我就盼望能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像观看奥运会那样,带着热情和期盼亲临赛场观战。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与全国各地的家长,从四面八方云聚浙江宁波。十几个日日夜夜,我们家长亲眼目睹了孩子们的顽强拼搏,比赛的激烈和残酷,品尝酸甜苦辣,感受学棋百味。在此把见闻与感想纪录下来,奉献给所有关心少儿围棋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磨难起始     
李喆 《围棋天地》2014,(9):86-86
一开始让吴清源四十九子的吴毅很快就无法与儿子抗衡了。学棋两年后.吴毅又带着九岁的吴清源到京城有名的围棋手聚集的茶社“海丰轩”,与当时中国的顸级高手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下受子棋。海丰轩是吴毅常去的地方,他也经常参与赌棋.不过屡赌屡败。如今幼子隐隐有大才,许多棋客已经不是对手.多年来屡遭失意的吴毅应该会很安慰吧。  相似文献   

18.
我被美术界的朋友称做叛徒是有原因的。妻子问我:“你要棋还是要我?”随手是要付出代价的,学棋也是。我回答:“没有你日子还能过,没了棋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我总认为,职业棋手没有业余棋手的那种痴劲儿。一个业余棋手的实话实说在街上有个人和我打招呼,我怎么也没认出他是谁来。他说起十几年前,一次中日业余棋手交流赛上他给我记过谱。当时觉得和日本人比赛,任务艰巨,过于紧张竟没有看他一眼。我连忙道歉,因为当时他是慕我之名才自告奋勇给我作记录的,但我一下棋,就什么都放下了。这次邂逅却让我想起了很多快要忘了的事。我…  相似文献   

19.
黄子麟 《围棋天地》2011,(14):22-23
一晃从开始接触围棋已过了二十几年。在跟棋结缘的日子里,曾短暂地在业余高手和职业棋士的培训班门下学过棋,老师的点拨和复盘确实让人感觉到有飞跃的进步。在开始学棋的年龄上已经明白不可能走职业的道路,但即使没有正规院生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初学象棋者,希望能够有一套简便有效的快速提高棋艺水平的学棋方法。笔者在体校十多年的象棋教学工作实践中,感到初学者宜先从残局学起。这是因为:1、残局是一局棋弈至最后阶段,由双方残余兵力构成的棋局,子力虽少,但变化巧妙,引人入胜,可以引起学棋者的兴趣;2、一般常见的残局胜和结论在棋谱中容易找到,便于自学。 弈至残局,如能根据棋势和子力区分出必胜或必和形势来,可称为“实用残局”。实用残局着法比较微妙,和与胜往往在几步关键着法之内,战机稍纵即逝。假如一个棋手残局功底较差,往往会把开、中局积累的优势,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